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

Ep. 6-1_史坦貝克的《查理與我》:講旅行、講政治、講文化變遷,包羅萬象的不朽經典遊記

 

查理與我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的探尋美國之旅
Travels with Charley in Search of America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收聽Podasthttps://solink.soundon.fm/episode/28765096-eb6e-4ae9-9a31-8516a172e6a6

收看Youtube



史坦貝克出版於1962年的《查理與我》,一直是旅行文學的常青樹,出版超過一甲子,至今仍高居Goodreads最受歡迎旅遊書榜第八名。它的魅力何在?又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時代?為何能夠吸引跨世代的讀者?一念愛讀書Podcast Episode 6就要分7集來為大家說分明。

本集重點:為什麼健康不佳的史坦貝克,寧死也要踏上旅美之路?


Episode 6 分集一覽

Ep. 6-1_史坦貝克踏上美國之旅的背後原因 

Ep. 6-2_解析《查理與我》裡的兩大亮點:人狗情誼和旅行甘苦談

Ep. 6-3_冷戰對美國50、60年代的影響:「這一切都是阿共仔的陰謀啦!」這句美國人也在用。 
Ep. 6-4_轉變中的美國社會:人口往都市集中、公路文化興起、地方特色消失

Ep. 6-5_50、60年代的非裔民權運動:你知道嗎?美國是在1960年代才立法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!

Ep. 6-6_種族議題太複雜,要講兩集,聽完你就懂 2020年Black Lives Matter (黑人的命也是命)運動背後的歷史傷痕

Ep. 6-7_踢爆造假:被譽為美國最真實寫照的《查理與我》竟然是「假的」?

* 片頭音樂由 Oren Dashti / Audio Canvas Productions 編曲製作 *


‧購書傳送門‧

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

Ep. 5-4_讀讀走走,今年的美國之旅就選加州製罐街吧!

 

製罐街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Cannery Row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收看Youtube



「製罐街」是小說書名,也是故事發生的地點,更是現實世界裡加州蒙特利市沿海地區的一條街Cannery Row。史坦貝克拿自己1930年代在這條街上遇見和聽聞的人事物做題材,寫成了經典小說《製罐街》,使得原本叫做「海景大道」(Ocean View Boulevard)的街正式更名為「製罐街」,更讓這裡成為今日熱門的觀光景點。一起來回顧此地的前世今生吧~

本集重點:
  1. 這裡為什麼一堆罐頭工廠?
  2. 工廠成廢墟,有可能華麗轉身嗎?
  3. 製罐街上的必訪小說場景
* 片頭音樂由 Oren Dashti / Audio Canvas Productions 編曲製作 *


購書傳送門

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

Ep. 5-3_放過自己,隨波逐流:史坦貝克和摯友立克茨(Ed Ricketts)

 

製罐街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Cannery Row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收聽Podcasthttps://solink.soundon.fm/episode/1da79ca8-3f20-4b44-a2eb-7b02f9f9e15d

收看Youtube



《製罐街》的靈魂人物「博士」,是史坦貝克根據自己靈魂伴侶的形象去寫出來的角色。這人,就是艾德.立克茨(Ed Ricketts)。他影響史坦貝克至深,平常一起喝酒打屁,一起討論哲學藝術生物學,還攜手遠征墨西哥的海岸。認識立克茨的人生哲學,是讀懂《製罐街》隱含訊息的一把鑰匙。

本集重點:

  1. 立克茨是怎樣的人?做些什麼事?
  2. 「道」的信仰者
  3. 以創意回應生活,成為群體之一


* 片頭音樂由 Oren Dashti / Audio Canvas Productions 編曲製作 *

‧ 購書傳送門‧

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

Ep. 5-2_向青春致敬,致那個一無所有,只有彼此、只有愛的美好年代──《製罐街》

 

製罐街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Cannery Row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
早安大家好,一念愛讀書podcast Ep.5-2上線囉!
https://solink.soundon.fm/episode/804a296d-8fa7-4c23-9cd3-694df3b6b680

也可在Youtube收聽:https://youtu.be/M23TdRxVys0

二戰期間美國大兵對史坦貝克許願:「寫點什麼有趣的、跟戰爭沒有關係的東西吧……我們已經受夠戰爭了。」

史坦貝克表示:這不就來了嗎~~

👇本集重點:

  • 熱血史坦貝克還去前線當過戰地記者
  • 把青春回憶寫成書,《製罐街》就是史坦貝克「當年我們一起瘋過的青春」。

* 片頭音樂由 Oren Dashti / Audio Canvas Productions 編曲製作 *

‧ 購書傳送門‧


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

Ep.5-1_史坦貝克的《製罐街》:最爆笑、最荒謬、最揪心的社會底層剪影

製罐街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Cannery Row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
收看Youtube:




《製罐街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最受歡迎的小說,BBC評選為「影響世界的百大英語小說」,「文化部第45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」(國中、高中職)精選之星名單。本集重點:不像小說的小說《製罐街》有哪些ㄎㄧㄤ人ㄎㄧㄤ事?為何能夠觸動人心?

這次小蝸會分四集podcasts介紹:

  • Ep. 5-1:《製罐街》是一個怎樣的故事,為什麼讓人又哭又笑?
  • Ep. 5-2: 史坦貝克用《製罐街》向青春致敬,致那個一無所有,只有彼此、只有愛的美好年代
  • Ep. 5-3: 來認識一下史坦貝克的超級好朋友立克茨(Ed Ricketts)
  • Ep. 5-4: 《製罐街》裡的製罐街成為加州熱門觀光景點

* 片頭音樂由 Oren Dashti / Audio Canvas Productions 編曲製作 *


‧ 購書傳送門‧

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

唯有謊言能傳達真實──《查理與我》,看見真正的美國

本文同步刊載於讀墨

史坦貝克的《查理與我》是一本老書,六十多歲了,卻老當益壯。它是全球最大書評網站Goodreads「最受歡迎旅遊書」(Favorite Travel Books)的第八名,在Goodreads、Amazon上,每個月都在新增讀者書評。網路書評人討論它、Youtuber學它的主題開節目,學校拿它當教材、做教案。世界各地,多少人愛上書裡的人物、景物與情節,進而追隨它的腳步,自駕展開環美之旅。


到底《查理與我》寫些什麼?為什麼這麼強?

出版於1962年的《查理與我》,是史坦貝克帶著愛犬查理自駕環美的旅行記實。他從紐約薩格港的家出發,北上緬因州,來到神祕的鹿島和馬鈴薯重要產區阿魯斯托克郡;再向西,經過釣魚聖地密西根大湖區、火雞和乳酪重鎮威斯康辛州,又造訪了北達科他州恐怖又絕美的惡地、溫柔敦厚的蒙大拿州。

他翻越洛磯山脈來到美國西岸,從西雅圖南下,夜宿巨杉林,回到故鄉薩利納斯探親訪友,再穿越莫哈維沙漠,來到老愛鬧獨立的德州過感恩節。親臨紐奧良的種族衝突抗議現場之後,精疲力盡,便匆匆回家與妻子團聚了。

這部作品被歸在「非虛構」類,裡頭有旅行的酸甜苦辣,人狗之間的真摯情誼。除此之外,史坦貝克栩栩如生地描寫市井小民形象,勾勒壯麗的山河(有時也語帶諷刺),更回顧歷史的光榮與傷痕,呈現當時政治與社會上的矛盾衝突,還叩問未來的走向。集眾多優點於一身,難怪人見人愛,老當益壯,不是嗎?


請容我告訴你:這部遊記是假的!

沒錯,假的。史坦貝克號稱自己在旅途上遇到的那些人,那些妙趣橫生的對話,還有他孤單寂寞地長途跋涉、刻苦耐勞地夜宿營區等經歷,絕大多數都是他杜撰的。

戳破這個天大謊言的人名叫比爾.斯泰格瓦爾德(Bill Steigerwald)。他說自己為了向史坦貝克致敬,比對美國的今昔有何不同,決定照著史坦貝克的路線重走一趟,卻意外發現事有蹊蹺,書裡描述的時間、地點與距離很不真實。

於是,他的記者魂大爆發,著手收集史坦貝克的書信、手稿、新聞報導等各種資料,仔細畫出他行走的路徑和時間,實地探訪考證。經過九個月的抽絲剝繭,他以〈查理,抱歉了:約翰‧史坦貝克的《查理與我我》是騙局嗎?〉投稿《Reason》雜誌,指控史坦貝克的騙人罪狀,最後還成書出版。

他說,史坦貝克根本稱不上是獨自旅行,七十五天的旅程中,有五十五天老婆伊蓮都和他一起。他們很少夜宿露營車,多半住在汽車旅館、鄉村旅社,甚至是五星級大飯店!

斯泰格瓦爾德明確點出,史坦貝克號稱自己夜宿惡地,觀賞滿天群星,聆聽郊狼嚎叫,深受感動,但其實他當晚住在另一個地方的汽車旅館,愉快地泡著熱水澡。史坦貝克遇見的那個北方農夫,根本查無此人,他號稱自己夜宿空地,其實根本住在豪華旅社,還跟櫃台借了領帶和西裝外套,在高級餐廳裡用餐。

就連史坦貝克的兩個兒子湯姆(Thom)和約翰(John)也老早就暗自認為,以他們老爸害羞內向的個性,主動找陌生人攀談互動,實在超乎他能力所及。


真的假的,重要嗎?

「造假」消息傳開之後,有人幻滅,有人一笑置之,有人跳出來為史坦貝克護航辯解。但整體來說,風波並不如斯泰格瓦爾德期待的那麼大。

說起來,外國書市的書籍分類中,「虛構」(fiction)和「非虛構」(non-fiction)確實是涇渭分明,所以這樣一本虛構遠多於事實的遊記,被斯泰格瓦爾德砲轟,也是合情合理。有人說他是想蹭史坦貝克的熱度,但我倒覺得他或許單純記者魂上身,看不慣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。

到底是誰決定這書屬於「非虛構類」,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,會不會是出版社的決定呢?畢竟,以書籍的包裝定位來說,史坦貝克鼎鼎有名,「一人一狗的探尋美國之旅」比「虛構遊記」更容易理解,也更吸睛。

又或許,出版社是被害者,被史坦貝克矇騙了呢?史坦貝克某次接受學者訪談生平時,說過:「⋯⋯我會說謊──不是因為我刻意說謊,是因為我不記得什麼是真的,什麼是假的。⋯⋯情況嚴重到,連我的太太⋯⋯也完全搞不清楚。多年來她努力不要滅頂,如今也終於沉淪了。」

他不是故意的,他只是小說家本色,太愛說故事了。知名史坦貝克學者蘇珊.席玲羅(Susan Shillinglaw)就說:「任何作家都有權捏塑自己的素材。」史坦貝克的傳記作者傑.帕拉力(Jay Parini)也說,要是你想真正抓住精髓、靈魂,有時勢必用到寫小說的技巧。

為了呈現「真實」,史坦貝克將「現實」的人事時地物拆解、重組出一幅極為「寫實」的美國風土民情──一個動盪轉變的美國,地方性正在消失,資本主義逐漸侵蝕人心,工業化與都市化帶來了進步與破壞,種族衝突越演越烈、幾乎動搖美國的根基。

文學評論家溫蒂.雷瑟(Wendy Lesser)曾說:「唯有謊言──某種特定的謊言、由偉大作家所創造出的謊言──能向我們傳達某些特定的真實。」史坦貝克筆下的謊言,是當時也是今日千千萬萬個美國人親身感受的真實,或許,這才是最重要的吧。


‧購書傳送門‧

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

作家的筆是最強大的武器(2)──《月亮下去了》在丹麥和中國

 《月亮下去了》在丹麥

《月亮下去了》在丹麥的角色類似一面照妖鏡,原因得從丹麥二戰時的處境說起。

1940年4月9日德國對丹麥發動侵略戰爭,開戰後沒幾個小時,務實的丹麥政府自認國土平坦難以防守、兵力難敵德軍的絕對優勢,很快就乖乖投降了。後續,丹麥政府也配合德國要求,通過法令禁止反抗活動或煽動反德情緒,形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矛盾局面。

多數丹麥人民在震驚和恐懼中,默默接受了政府的決定,所以在德國佔領初期,丹麥境內的反抗行動並不多。但到了1942年底,德國佔領兩年半後,丹麥人也逐漸看穿德國的假面具:表面容許丹麥自治,實則處處立法壓迫人民。在這樣的氛圍下,愛國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而他們的目標之一,就是要丹麥政府別再為納粹服務。而《月亮下去了》的故事情節,正好切合此訴求。

是約爾根.雅各布森(Jørgen Jacobsen)和保羅.朗(Paul Lang)聯手將《月亮下去了》翻譯成丹麥文的。他們在1942年聖誕節附近,一手牛津字典一手啤酒,花了一週的時間日夜趕工翻譯完成。雅各布森和朗都是法律系學生,自然意識到未經授權就翻譯出版是侵權的,經過再三思考後還是決定──不管了,我們做吧!

另一個催生《月亮下去了》丹麥版的人是莫根.史塔弗德(Mogens Staffeldt)。這人是個憤青,打從丹麥政府投降那一刻起,就投身反抗行動。他在1942年8月中結婚,渡了幾個禮拜的蜜月回來之後,就在蓋世太保(德國祕密警察)的哥本哈根總部樓下開了一間書店,暗地裡做著許多非法勾當:像是印製反德書籍、協助猶太人逃亡等。印刷設備還是他賣掉自己的保險換得的錢添購的(約等同今日3千塊美金)。他拿到《月亮下去了》的譯稿後,印了15000本,透過透過書商或大公司,例如銀行、船運公司等,銷售給其客戶或員工。看似天真無害的學生會來史塔弗德的書店搬書,有時候,不知情的蓋世太保還會幫忙搬呢。

地下反抗組織想透過《月亮下去了》傳達一個重要的訊息──納粹太過邪惡,投降等於同流合污,挺身反抗不只是應該,更是非做不可的事。為了讓人民更清楚看見故事中不屈不撓的鎮長和居民,與苟且偷生的丹麥政府和人民,兩者間的強烈對比,雅各布森和朗還特地在書末節錄丹麥各政黨黨主席在投降後的聲明──當書中的歐登鎮長置個人生死於度外,呼籲人民反抗,丹麥各政黨主席卻是叫丹麥人民束手就擒、乖乖投降。

反抗組織的努力迎來更多人民的覺醒,丹麥反抗行動的數量從1943年1月的14件,到四月增加成70件,到了8月已達198件。1943年8月29日丹麥政府終於硬起來,選擇關門停擺,而不願照德國的意思通過禁止集會遊行、反動分子處以死刑等法律。

納粹政權接手直接管理丹麥後,《月亮下去了》更受歡迎了,更多版本開始非法流通,丹麥人民在故事中的受迫百姓身上,看見自己的影子,深有共鳴,也備受鼓勵。直至二戰結束,丹麥都是抗德最積極的國家之一。

 

《月亮下去了》在中國

中國不算歐洲國家,不過,二戰期間,中國也同樣忙著對抗日本侵略。所以,翻譯家錢歌川(後來成為台灣大學文學院第一位到任的院長)在1942年讀了英文版的《月亮下去了》後,立刻覺得它很適合拿來做抗日政治宣傳,就動手翻譯了。

1943年1月起,他以「秦戈船」為筆名,在中華書局出版的《新中國雜誌》連載刊出譯作。七期連載刊完之後,中華書局將譯文集結成單書出版,書名是《月落烏啼霜滿天》,取其黑暗降臨,未來茫茫之意,與原文The Moon Is Down遙相呼應──「月亮下去了」是莎士比亞劇作《馬克白》裡的一句台詞,暗喻馬克白即將刺殺國王鄧肯,全國即將陷入黑暗。

事實上,《月亮下去了》在抗戰期間有多達六個譯本,多次再版,且多次改編成戲劇公演,可見書中所傳遞的抗戰精神,確實深深打動了人民的內心。

 

二戰結束後,持續影響世界

二戰結束後,被譽為「二戰期間最難忘小說」的《月亮下去了》,不只沒有遭人遺忘,反而在戰後40餘年間,在世界各地出現了76種不同的版本。史坦貝克也不只一次收到歐洲人民的來信或當面致謝,感謝故事帶給他們的力量。

《月亮下去了》無疑是思想戰勝武力的絕佳例證,它跨越國家和文化的隔閡,甚至跨越時空,與戰爭陰影籠罩下的現今息息相關。它見證了數百萬人民反抗侵略、爭取自由所做出的犧牲和奮鬥;也是最強而有力的宣言,告訴受壓迫的人民,即使眼前一片黑暗,不要放棄希望,自由和尊嚴必然回歸。

願遭侵略而失去希望的人民、擔心被侵略而恐懼不安的人民,都能從這個故事和它的背景故事中,得到勇氣。

 
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

參考資料:

  • Coers, Donald V. John Steinbeck Goes to War : “the Moon Is Down” as Propaganda. Tuscaloosa,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, 2006.
  • Oral History Interview with Mogens Staffeldt - Collections Search -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.” Collections.ushmm.org, collections.ushmm.org/search/catalog/irn513326.
  • 熊辉. 《抗战大后方翻译文学史论》.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, 2018.

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

作家的筆是最強大的武器(1) ──《月亮下去了》在挪威、荷蘭和瑞士

 士兵打仗靠的是軍火,作家靠的則是他手上的筆;軍火攻佔實體世界,文字攻佔的卻是人的內心世界。史坦貝克出版於1942年3月的《月亮下去了》,就是以文字對抗槍砲彈藥的絕佳例證。當時納粹以強大武力攻佔了包含挪威、丹麥、荷蘭、法國在內的大多數歐洲國家,而遠在五千多公里外美國的史坦貝克,也以《月亮下去了》參與了第一線的抗德行動。

故事場景設定於一個不知名的北歐採礦小鎮(但一般認為是挪威,原因之後解釋)。小鎮遭侵略軍突襲佔領了,人民從一開始的茫然不知所措,到慢慢釐清思緒,集結力量,伺機展開反攻。整個故事沒有打打殺殺的場景,反而聚焦在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關係的恐怖平衡、雙方幽微的心理狀態。史坦貝克相信,故事中的小鎮居民能夠映照歐洲人民處境,小鎮居民的奮鬥不懈將帶給受迫的歐洲人民希望。

那麼歐洲各國人民又是怎麼回應這本書的呢?


《月亮下去了》在挪威

《月亮下去了》在美國出版後,同年年底來到瑞典。身為中立國的瑞典,是少數沒有被德國佔領的歐洲國家,挪威公使團會從這裡走私英國、美國或瑞典的報刊雜誌和書籍進到挪威。因為納粹在1940年佔領挪威後,就立刻對新聞媒體、出版社、圖書館進行嚴格管制和審查,所以人民高度仰賴走私出版品來獲得外界真正的消息。

《月亮下去了》就是其中之一。不過值得一提的是,公使團的人認為,這本書的重要性特別高,所以還特地先翻譯成挪威文、付梓成冊(印在像廁所紙那麼薄的紙張上),才送進挪威去的,別的書可沒這種待遇。

大部分的走私管道是鐵路,畢竟從瑞典運往挪威的貨物和行李數量龐大,納粹軍官不太可能一件一件查,因此幾乎每一班列車上都藏有違禁品。《月亮下去了》進到挪威後,就透過愛國人士偷偷散播開來。曾是出版社員工的馮.德.利勃(Frits von der Lippe)就說,他有一天走在路上,一名他認得但叫不出名字的人靠近他,對他耳語:「跟我走,我有東西要給你,需要你幫忙散播出去。」然後他們倆就走進某一棟大樓的電梯,隨著電梯上上下下,等到沒其他人時,此人交給他幾包東西,叫他趕快回家去。那幾包東西就是《月亮下去了》。

1942年年底進到挪威的《月亮下去了》,對挪威人民來說,就像久旱逢甘霖。首先,場景描述與挪威很相似,讓人覺得史坦貝克講的就是挪威──冬季天寒地凍,下午三點就天黑、九點才天亮,故事裡有個內奸柯雷爾(挪威也有內奸奎斯林),小鎮遭突襲淪陷(挪威也是在清晨遭突襲)。像史坦貝克這樣的國際知名作家,如此關心挪威,令挪威人民非常感動,尤其是此時國際社會的焦點多半放在俄羅斯、北非和太平洋的戰事上,挪威正感到特別孤立無援。

《月亮下去了》受人民歡迎另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則是,它精準地道出了挪威人民的處境和心聲,「我們遭遇的問題、我們的希望,和我們對德國佔領的悲哀,全寫在書裡。」挪威書評家莫勞格(Molaug)表示。另一位書評也指出:「這小說我們所有人的共同心聲,它解釋了很多事情,解釋了是什麼激勵我們起身對抗強權。」

挪威光復後,挪威出版社立刻決定重新出版這本影響深遠的書,一上市就立刻大賣兩萬本(當時小說的一般銷量是一兩千本)。劇場也很快推出《月亮下去了》的演出,同樣票房驚人。1946年11月,史坦貝克飛到挪威,接受國王親自頒發「自由十字勳章」,表揚此書激勵挪威人民抗德的巨大貢獻。

 

《月亮下去了》在荷蘭

在荷蘭,《月亮下去了》是演員費迪南.史坦能伯格(Ferdinand Sterneberg)所翻譯的。德國在1940年5月佔領荷蘭之後,要求所有演員必須加入文化公會,接受內容審查,否則不得登台演出。43歲的史坦能伯格因為不願意加入而失業了。

1944年,他受朋友所托,將《月亮下去了》翻譯成荷蘭文,還自行改編成劇本,做戲劇朗讀。他會在活動現場販賣書籍,一本書以等同於今日兩三百塊美金的高價販賣,所得全數成為失業演員的救助金。這樣的演出內容當然不會被納粹允許,所以史坦能伯格總會在開始前先警告觀眾:等等如果有警察來突襲,你們要假裝自己是來聽講座的,我也會馬上改變講稿,請大家要保持鎮定,不要露出馬腳。他總共做了大約50場演出,期待能透過自己的演出提醒荷蘭人民,保持良知,不要漠視納粹的暴行,不要忘記自己被侵略的處境。

 

《月亮下去了》在瑞士

瑞士雖然是中立國,沒有被佔領,但還是步步為營,政府為了不要觸怒德國,會對出版品和藝文活動進行審查,刪除敏感內容。在瑞士《月亮下去了》有法文版和德文版。德文版的譯者安娜.雷曼─沙頓(Anna Katharina Rehmman-Salten)本身是演員,還自行改編成劇本。一開始蘇黎世劇院還不敢讓她公演這齣劇碼,後來才妥協,上演後受到觀眾熱烈支持,總共演出了兩百場。這齣戲給了瑞士人民勇氣去面對納粹恫嚇。

 
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

參考資料:Coers, Donald V. John Steinbeck Goes to War : “the Moon Is Down” as Propaganda. Tuscaloosa,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, 2006.

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

《珍珠》(中英對照版)電子書

 

珍珠【中英對照版】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The Pearl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
★★中英對照版★★
一則你我都能讀的經典寓言,
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到自己的人生

1940年普立茲獎得主、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,有人求生存、有人求富裕,有些人則追求理想。
追求本身沒有對錯,但奮鬥的過程往往牽扯了複雜的情感與恐懼,
讓人奮不顧身,看不清現實。
《珍珠》這個故事,有現今社會最需要的智慧,讓人學習放下執念,重新找到與現實共存的勇氣。


‧故事開始‧

原住民漁夫奇諾原本覺得自己過得還不錯,但一場意外戳破了他的樂觀想像。寶寶受傷了,他和妻子因為沒錢而被醫生僕人擋在門外,當大門無情地關上,他長年被社會壓迫的憤怒與無力感也在一瞬間爆發。

絕望的奇諾尋獲一顆絕世珍珠,等他賣掉珍珠,他就會變成有錢人,不只生活條件將會大幅改善,未來兒子還能讀書識字,帶領所有族人脫離無知的困境。受到這些美好念想的驅動,奇諾從一個未經世事的年輕父親,轉變成了決意扭轉社會現實的勇者。

從這些念想形成的那一刻起,奇諾的長征便展開了,他將被迫與險惡的社會正面對決,與此同時,他也一步步走進內心深處,重新認識自己的脆弱與強大。不論結果如何,走過這一遭,他將脫胎換骨,成為一個全新的人。


【中英對照版特色】

「《珍珠》恰恰適合台灣的國高中生。全文篇幅不長,字彙量在可以依賴語境猜測的範圍內,句構也多半簡單,而且內容聊的是人性、貪婪、邪惡,
很容易讓愛追劇的青少年聯想到看過的其他故事或戲劇。」──內湖高中英文老師 陳怡倩

「《珍珠》……以生動的英語敘事,精準而不艱澀的用詞,穿插口語對話,十分適於語言學習;加上譯者文筆清晰,並用心註解特殊詞彙,輔助英文理解。」──慈濟科技大學雙語教學推動資源中心主任 羅珮瑄

臉書搜尋:Onethought.publishing
一念網站:https://onethoughtpublishing.blogspot.com/

【作者介紹】
約翰.史坦貝克(John Steinbeck, 1902-1968)
1940年普立茲獎得主、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。

史坦貝克堪稱是美國的國民作家,他是美國中學第二經常指定學生閱讀的作者,僅次於莎士比亞。他特別擅長社會小說,關心流浪勞工、貧富差距等議題,以簡潔明快的文字,深入刻劃社會底層人民的處境與心聲。也因為他能夠將底層人物的生存困境,昇華成所有人生命中的掙扎與矛盾,所以作品獲得世界各地人們的廣大回響。他一生筆耕不輟,著作多達三十餘本,最著名的小說包含《憤怒的葡萄》、《人鼠之間》與《伊甸園東》。
《珍珠》的創作靈感源自於一則古老的墨西哥原住民傳說。這本小說在1947年出版後,因為篇幅短小、淺白易懂,又寓意深遠,成為史坦貝克眾多作品之中,最多人讀過的一本。


 媒體推薦
「(這本書)真摯而卓越,一如他的所有作品。」──《紐約客》
「(這個故事)具有普世價值。」──《紐約時報》
「……《珍珠》幾近完美。」──文學評論家Roy S. Simmonds
「用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(講述)人類意識最黑暗的那些部份。」──史坦貝克研究學者Howard Levant


真正認識美國,解密《查理與我》裡的六零年代人權運動關鍵字

 全文亦刊載於讀墨凌網


出版於1962年的《查理與我》,是一部精彩的旅遊故事。

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開著皮卡車,帶著愛犬查理,用將近3個月橫越美國38個州。故事寫活了旅行不按牌理出牌的各種大小「驚喜」,記錄了他看見的美麗與醜陋的風景,以及與陌生人互動的窘境和歡樂。一上市就立刻深獲讀者喜愛,時至今日仍獲選為Goodreads讀書會選書,可見其歷久不衰的魅力。

但《查理與我》遠不只是一部旅遊故事,它包含了史坦貝克對美國文化社會的細膩觀察與反思,他對消費主義、都市化、工業化與環境污染等議題的反思,今日讀來依舊令人心有戚戚焉。

來到美國南方時,史坦貝克自然而然地觸及了極具爭議性的種族問題。50與60年代,非裔族群人權運動(Civil Rights Movement)方興未艾,詭譎的社會氣氛、火爆的抗議現場,以及美國社會不同族群的立場,透過史坦貝克書裡平實動人的描述,清楚浮現在你我的眼前。

今日非裔族群享有的各種法律保障,許多都是在這時期用血淚奮力爭取到的。想真正了解美國,種族議題絕對避不掉,而《查理與我》講述南方的章節,是不錯的出發點。

《查理與我》書中提及的人權運動關鍵字,例如「隔離但平等原則」、公車罷乘、餐廳佔位、黑人小孩進入白人學校就讀……背後究竟有些什麼故事、代表了什麼意義呢?現在就來了解一下吧!


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南方,種族隔離仍是常態

儘管南北戰爭解放黑奴之後,美國修正案明文廢除奴隸制,承認黑人的公民身份並給予法律保障,還賦予選舉權,但其實,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,美國黑人和白人之間,仍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,美國南方普遍實施種族隔離措施,像是黑人和白人小孩必須分別就讀不同學校,幾乎所有的公共空間例如公廁、圖書館和餐廳等,黑人和白人都不共用。私刑(Lynching)殺害黑人的事件也很常見,甚至獲得警方默許。

而且,這些種族隔離措施不算違憲,為什麼呢?因為1896年,普萊西訴弗格森一案(Plessy v. Ferguson)立下判例,當時最高法院裁定:只要分別提供同等設施,就算平等,不會違憲,這個著名的「隔離但平等原則」,成了種族隔離措施在法律上的護身符。

在這裡先岔題說明一下:美國的法律制度基本上採用「普通法」,也就是說,法官在判案的時候,不是依據成文法典,而是以一般社會習慣或之前的判決為依據,也就是說,如果連最高法院都判定可以「隔離但平等」,日後類似情況也就不會被認為是違法了。

二戰期間,美國政府打著「爭取民主、打擊種族偏見」的大旗,招募了上千萬黑人參與戰事、對抗納粹。這些黑人士兵光榮戰勝,回到自己的國家後,面對的卻是歧視與種族隔離的殘酷現實,自然難以接受,這股不平之氣成了後來非裔人權運動的重要推力。


50年代:關鍵的勝訴,動搖種族隔離

50年代,人權團體的主要策略之一,就是藉由訴訟來建立種族隔離違憲的判例,現在就來談談其中兩個關鍵勝利。

首先是,1954年「布朗訴教育委員會」一案(Brown v. Board of Education)裁定,即使提供品質與設施完全等同的學校,實施種族隔離本身就是侵害憲法賦予黑人小孩的公民權,這話等於是正式推翻之前的「隔離但平等原則」,至今仍被視為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最高法院判決之一。可惜最高法院並沒有強制執行公立學校校園廢除種族隔離,反而在隔年1955年「布朗訴教育委員會二」的宣判中,將廢除種族隔離的工作交給地方執法機關,要地方機關以「非常小心謹慎的速度」(all deliberate speed)廢除種族隔離,為日後的衝突埋下了伏筆。

另一個重要里程碑是,1955年的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郡的罷乘公車行動。一位名為羅莎.帕克斯(Rosa Parks)的黑人女性因為拒絕將公車前排的白人保留座讓給一個白人,而遭到逮捕與罰款。帕克斯在人權律師的幫助下,控告阿拉巴馬州的公車種族隔離措施違憲。與此同時,馬丁.路德.金恩博士(Martin Luther King Jr.)號召非裔族群展開公車罷乘行動。當時公車乘客高達70% 都是黑人,抵制行動嚴重衝擊客運公司營收。罷乘持續了381天,最後美國最高法院裁定,蒙哥馬利郡公車上的種族隔離座位違憲,勒令廢除。


餐廳佔位行動

1960年2月,人權運動使出新招──餐廳佔位(sit-in)。行動始於北卡羅來納州,4名黑人大學生進入一家限定白人入內的小餐廳點餐吃飯,餐廳拒絕供餐,他們不離去,而是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等待,等到餐廳打烊,隔天他們繼續出現,重複同樣行徑。越來越多大學生加入他們的行動,抗議活動也遍地開花。到同年3月底,餐廳佔位行動已擴及全美13個州50多個城市。


黑人小孩進入白人校園,沒那麼容易

1954年最高法院廢除校園種族隔離的裁定,實際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。像是1957年,阿肯色州州長派出該州國民警衛隊圍住阿肯色州小岩城中央中學,阻止9名黑人青少年入學,最後還是在艾森豪總統派兵護送下,他們才順利進入校園讀書。

還有1960年11月,紐奧良州威廉法蘭茲小學有史以來的第一位非裔小孩──名為露比(Ruby)的小女孩──正式上學時,憤怒的白人群眾包圍校園,用極盡污穢卑鄙的言詞辱罵她、威脅她人身安全,逼得聯邦政府必須介入,由司法部執法官天天護送她上學。


非暴力模式 vs 激進路線

在爭取非裔族群人權的路上,由金恩博士主導的非暴力模式匯集了強大民氣。透過電視機的轉播,文質彬彬的佔位黑人學生和柔弱的黑人小學生,如何受到白人暴徒的攻擊和辱罵,手無寸鐵的和平遊行民眾,如何遭到白人警方和白人群眾暴力攻擊,統統血淋淋地攤在全美各地民眾的眼前,為人權運動贏得了許多支持與同情。

不過,也有些人權團體認為非暴力行動成不了事,主張黑人要站起來反抗、自衛,復興黑人的民族榮耀,甚至打造黑人至上的社會,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麥爾坎.X(Malcolm X)。


以上提到的這些重大事件,在《查理與我》裡都有著墨。最難能可貴的是,史坦貝克巧妙地透過他與不同族群的對話──傾向種族融合的白人老人、膽怯的黑人勞工、種族歧視的典型南方人和激進的黑人學生──將遙遠、冰冷的「人權運動」一詞,轉化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,他們和今日的你我一樣,有複雜的情緒,背負著歷史的包袱,也充滿了對未知的不安與恐懼,值得讀者細細咀嚼思索。


‧購書傳送門‧


從史坦貝克《月亮下去了》,看今日的烏俄和人民的勇氣

 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2022年2月24日凌晨五點,俄羅斯軍隊從北、東、南三個方向,大舉入侵烏克蘭,為轟動全球的烏俄戰爭揭開序幕。
 
赫爾松(Kherson)是俄軍在烏俄戰爭中,第一個攻下的城市,入主後,俄軍阻斷當地人民與外界的聯繫,展開各種迫害,城內氣氛風聲鶴唳。然而,儘管荷槍持彈的俄羅斯士兵駐守街頭,上千名赫爾松仁仍無懼地聚集街頭,用力揮舞烏克蘭國旗。
 

他們的勇氣哪裡來?史坦貝克的《月亮下去了》說分明

烏克蘭的處境,讓人聯想到史坦貝克的《月亮下去了》。1942年3月,《月亮下去了》在美國出版,故事描述一個不知名的小鎮(很像挪威),被侵略軍(很像德國納粹)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佔領後,當地人民如何從最初的錯愕、恐懼、消極合作,到逐漸覺醒而投入反抗行動。
 
史坦貝克透過代表民主的歐登鎮長、為極權服務的指揮官蘭斯上校、叛徒柯雷爾、天真的軍官普拉格和湯達等角色,具體呈現了民主和極權的根本差異,也細膩刻劃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雙方處境和心理狀態的變化。
 

史坦貝克:「謹以此書歌頌民主長存。」

且讓我們先回到《月亮下去了》出版的兩年前,也就是1940年。該年4月9日,德軍突襲挪威,短短幾個月內,便勢如破竹地拿下挪威、丹麥、荷蘭、法國等國家,將大半個歐洲納入了自己的版圖。眼見歐洲局勢越來越不妙,美國雖然還沒正式參戰,自然備戰動作頻頻。而熱血的史坦貝克也摩拳擦掌想要貢獻一己之力。
 
1940-42年間,史坦貝克和眾多美國作家一樣,受政府招募加入情報資訊機構,撰寫各種演講稿、文章、小故事、劇本、廣播、士兵訓練手冊等。也就是在這段期間,他第一線接觸了許多歐洲難民,深深受到納粹佔領區人民、反抗地下組織的故事所吸引。
 
他發現,雖然這些難民來自不同國家、不同文化傳統,但人民面對侵略的反應,卻驚人地相似──最初的迷惘,有內奸賣國求榮,有些人決定當順民,可能是出於恐懼而屈服,或為了求取利益;然後德國侵略軍逐漸加強管控、鎮壓,以殘暴手段懲罰人民;地下反抗勢力慢慢集結動員,展開行動。
 
他從中獲得靈感,提筆寫下《月亮下去了》,希望能用這個故事激勵歐洲民眾士氣,打破德軍堅不可摧的神話,並且呼籲國際社會加強援助歐洲的反抗組織,合力守護民主。
 

美國文壇激起論戰

他哪裡知道,竟會真心換絕情。雖然不乏書評給予好評,但也有許多書評家痛批,這書不止無法激勵士氣,根本就是在幫倒忙!
 
首先,史坦貝克對侵略者的描繪可說是犯了大忌。在故事裡,侵略軍指揮官蘭斯上校對當地政權展現尊重,班堤克上尉是紳士形象,「愛家、愛狗、愛粉嫩的小孩和耶誕節」,普拉格中尉和湯達中尉是乳臭未乾、會為了心儀對象死去活來的大學生。當時所有的戰時文宣,莫不把納粹德軍描述成沒血沒淚的妖魔鬼怪,就史坦貝克膽敢說他們通情達理,具有人性,真是「失敗主義」、「背離事實」、幾乎是「通敵叛國」。
 
其次,評論家也認為,史坦貝克太過天真,寫得好像人民光靠民主理想就能戰勝極權侵略,「《月亮下去了》書裡的高貴情操,對我們根本沒有幫助,真正有幫助的是邱吉爾先生說的苦幹實幹、流血流汗。」《紐約客》書評家克里夫頓.費迪曼(Clifton Fadiman)如是說。
 

在納粹佔領區,反抗組織冒死翻譯出版

不過,生活在納粹佔領區的人民可不同意這些負評,事實上,雖然這書被納粹當作禁書,持有會有生命危險,歐洲各國的地下反抗組織卻冒死在翻譯、印製與散播此書。
 
對《月亮下去了》最有認同感的國家是挪威,因為故事中侵略軍的閃電式攻擊、冬季的嚴寒和短日照等描述,都讓人強烈聯想到挪威,而且故事裡的內奸柯雷爾,完全是挪威叛徒奎斯林(Quisling)的翻版。史坦貝克將挪威的苦難寫成故事,令他們非常感動,感覺自己沒有被世人遺忘。一個挪威書評家說:「這本小說寫出我們所有人的感受,解釋了很多事情,你會明白是什麼給我們勇氣挺身對抗強權。」1945年德國投降後,史坦貝克獲得挪威國王親自頒發自由十字勳章,感謝這書激勵了全體國民的士氣。
 
對丹麥人來說,《月亮下去了》的功能反而類似照妖鏡。因為地勢不利防守,1940年時,為避免死傷無數,城市變成廢墟,丹麥在德軍進攻幾小時內就直接投降了。起初,多數丹麥人民也支持投降保命的決定,但在德國恩准下繼續存在的丹麥政府,卻被迫親手打壓反德的聲音和反抗行動,形成一種自己人打壓自己人的奇怪局面。反抗組織借《月亮下去了》裡不怕威脅的人民,和堅持人民自主的鎮長歐登,來對照投降德國的丹麥人民和政府,疾聲呼籲:投降等於與邪惡的納粹同流合污,這完全是比個人生死更重要的道德選擇;反抗才是唯一正確的出路。《月亮下去了》對人民的覺醒影響深遠,1943年8月29日,屈從德國的丹麥政府順應民意正式停擺,終於全國一心對抗納粹。
 
《月亮下去了》也出現在法國、荷蘭和義大利,在中國,它被拿來激勵人民抵抗日本侵略。
 


以古鑑今,反思侵略、戰爭與民主

你或許可以說它是一份戰爭文宣,但卻遠遠不只如此。為了鼓舞士氣、號召從軍報國的戰爭文宣,在戰爭結束之後應該就會遭到世人遺忘,但《月亮下去了》卻在戰後二十年內在世界各地出版了70幾個版本,且在烏俄戰爭爆發後,再度引發讀者關注。
 
它見證了二戰期間數百萬人以性命對抗極權侵略、爭取自由的努力,具體呈現了民主社會的強大韌性。對於受戰爭陰影籠罩的人民來說,這無疑是一部值得一讀的經典。


 
 
參考資料:
Anna Romandash, 換日線 https://crossing.cw.com.tw/article/16041
Coers, Donald V. John Steinbeck Goes to War : “the Moon Is Down” as Propaganda. Tuscaloosa,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, 2006.


一念出版的頻道總覽

 一念臉書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nethought.publishing

一念IG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onethought.publishing/

一念愛讀書Youtube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QrLciL135gRmgGn32K1aJQ

一念愛讀書podcast


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

【一念愛讀書Podcast】Ep.4 作家的筆是最強大的武器之2──《月亮下去了》在丹麥和中國


月亮下去了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The Moon Is Down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收聽連結https://solink.soundon.fm/episode/785f72bc-725f-4d13-880c-ce04f03aa558

這一集的podcasts將延續上一集的內容,聊的是史坦貝克的《月亮下去了》如何在二戰期間進到丹麥和中國。在當作歷史故事聽聽的同時,我們也可以重新思考,戰爭與侵略遠比想像中複雜,不是打贏一場仗、佔領一個地方之後就結束了。《月亮下去了》的故事是從小鎮被佔領之後開始,《月亮下去了》在現實世界,也是被侵略的國家拿來改變自身命運的強大武器。

現在,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二戰時丹麥和中國如何利用《月亮下去了》對抗侵略吧。

本集重點:

1. 丹麥在二戰時投降保命,兩年半後全國認清:應該反抗。

2. 參與翻譯成丹麥文的兩個法律系學生煩惱:未經授權就翻譯《月亮下去了》來賣,算是侵權吧!怎麼辦?

3. 《月亮下去了》有一個版本的書名叫做《月落烏啼霜滿天》,Why?



【一念愛讀書Podcast】Ep.3 作家的筆是最強大的武器之1──《月亮下去了》在挪威、荷蘭和瑞士

 

月亮下去了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The Moon Is Down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收聽連結:https://solink.soundon.fm/episode/9f2570a0-f76f-4092-ac50-f2df8f5147b0

士兵打仗靠的是軍火,作家靠的則是他手上的筆;軍火攻佔實體世界,文字攻佔的卻是人的內心世界。史坦貝克出版於1942年3月的《月亮下去了》,就是以文字對抗槍砲彈藥的絕佳例證。當時納粹以強大武力攻佔了包含挪威、丹麥、荷蘭、法國在內的大多數歐洲國家,而遠在五千多公里外美國的史坦貝克,也以《月亮下去了》參與了第一線的抗德行動。一起來回顧在挪威、荷蘭和瑞士,反抗組織是如何冒死也要將《月亮下去了》送到人民手中。


【一念愛讀書Podcast】 Ep.2 戰爭陰影籠罩下的世界,重讀史坦貝克的經典二戰故事《月亮下去了》

 


月亮下去了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The Moon Is Down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
二戰經典作品,刻劃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心境、衝突和面對方式,
讓今日的你我反思,何謂民主、自由、戰爭和侵略。

二戰期間,納粹德軍幾乎佔領了全歐洲,許多歐洲人逃往美國。《月亮下去了》是史坦貝克實際接觸挪威、丹麥、法國等國難民後寫下的作品。他打破一般的刻板印象,充滿人性地呈現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心境、處境和情況。出版後引爆國內外熱議。

一念出版的小蝸這次要來跟大家介紹,《月亮下去了》在美國引發的爭議、挪威為什麼特別愛這本書,和它的歷史意義。

【一念愛讀書Podcast】 Ep.1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的《查理與我》,給愛狗、愛旅行或想了解美國的你!

 


收聽連結:https://solink.soundon.fm/episode/8c85b44c-f68a-4f3e-b811-120f9c63fb0d

《查理與我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的探尋美國之旅》,是一部經典的旅遊故事,內容描述史坦貝克獨自開著皮卡車、載著老狗查理,展開一段上萬公里、踏遍美國三十多個州的壯遊。這部作品中有史坦貝克對旅行、人生和寫作的思索,以及他做為敏銳的社會觀察者,對美國歷史、文化現象、社會問題和種族衝突的獨到見解。


一念出版的小蝸要來跟大家聊聊,這本書到底有哪些精彩內容!


‧購書傳送門‧



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

《月亮下去了》電子書


月亮下去了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The Moon Is Down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

二戰經典作品,刻劃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心境、衝突和面對方式,
讓今日的你我反思,何謂民主、自由、戰爭和侵略。

「人民不喜歡被征服,所以他們不會屈服。
自由人無法發動戰爭,可是一旦開打,他們戰敗了也能繼續戰鬥。
從眾者只懂追隨領袖,就沒辦法這樣了,
所以永遠是從眾者拿下戰役,而自由人打贏戰爭。」──《月亮下去了》

謹以此書歌頌民主長存。──史坦貝克

‧ 內容簡介 ‧

一天早晨,北歐某個採礦小鎮遭受侵略軍旋風式突襲,立即淪陷了。當極權國家的侵略軍在小鎮廣場奏響勝利的樂音時,民眾和民選鎮長歐登全都感到錯愕、茫然,不知所措。

侵略軍的指揮官蘭斯上校,為求採礦順利,對歐登鎮長百般禮遇,營造出雙方相安無事的曖昧局勢,卻被一場意外狠狠戳破了假象。隨著人民逐漸覺醒,侵略軍發現自己一刻都不能放鬆,他們恐懼地知道,永不屈服的人民正無聲地等著,要他們血債血償……


‧ 當年激勵抗德士氣,今日仍與國際局勢遙相呼應 ‧

二戰期間,納粹德軍幾乎佔領了全歐洲,許多歐洲人逃往美國。《月亮下去了》是史坦貝克實際接觸挪威、丹麥、法國等國難民後寫下的作品。他打破一般的刻板印象,充滿人性地呈現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心境、處境和情況。出版後引爆國內外熱議。

納粹統治下的歐洲各國,地下反抗組織冒死翻譯出版走私此書入境,視之為帶來希望、激勵士氣的強心針。挪威人民讀了驚嘆: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!丹麥反抗組織拿此書來抨擊政府不該投降,呼籲民眾奮起。荷蘭民眾甘願冒著被逮捕的風險,前往觀賞《月亮下去了》的戲劇演出。戰後,史坦貝克獲頒挪威國王自由十字勳章、法國─比利時指揮官勳章,是此書具有實質強大影響力的最佳證明。

2022年3月,《華盛頓郵報》社論以「史坦貝克的《月亮下去了》如何激勵人民反抗佔領」為副標剖析烏俄戰爭,足見此書即使出版超過80年,在戰爭陰影籠罩、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的今日,仍是極具啟發性的經典之作。


【各界讚譽】
「二戰期間讓人最難忘的虛構小說。」──John Chamberlain,《紐約時報》
「它所傳達的價值觀如此強而有力、簡單、真實又充滿張力。」──R.L. Duffus 《紐約時報書評》
「《月亮下去了》完美證明了,文學家能用藝術作品,清楚解釋一個時代最重大的議題。」──John Gunther,《紐約先驅論壇報》
「絕佳的戰爭文宣。」──《時代》雜誌


‧臉書搜尋:Onethought.publishing
‧Podcast節目:一念愛讀書
‧一念網頁:https://onethoughtpublishing.blogspot.com/


【作者介紹】
約翰.史坦貝克(John Steinbeck, 1902-1968)

1940年普立茲獎得主、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。他除了寫小說,也撰寫新聞報導、旅行文學、短篇故事、舞台劇本以及電影劇本。

史坦貝克堪稱是美國的國民作家,他是美國中學第二經常指定學生閱讀的作者,僅次於莎士比亞。他特別擅長社會小說,關心流浪勞工、貧富差距等議題,以簡潔明快的文字,深入刻劃社會底層人民的處境與心聲。也因為他能夠將底層人物的生存困境,昇華成所有人生命中的掙扎與矛盾,所以作品獲得世界各地人們的廣大回響。他一生筆耕不輟,著作多達三十餘本,膾炙人口的作品包含《查理與我》、《珍珠》、《製罐街》、《憤怒的葡萄》等。


【譯者】
鄭襄憶 

大學讀的是台大外文系,碩士跑去德國洪堡大學讀英國研究。多年來一直是編輯加翻譯,現在是翻譯加出版人。謝謝書本一直幫助我不斷蛻變,希望自己也能夠用小小的力量讓更多人感受到閱讀的魔力。


 


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

《世人遺忘的村莊》(中英對照版)電子書

  


世人遺忘的村莊【中英對照版】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The Forgotten Village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
★中英對照版,學英語的好幫手★
 
「中英對照讀本的好處在於,讀者可調配自身優遊雙語的步伐與路徑,逐步熟稔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,培養自己成為更有自信的語言學習與使用者。」
──慈濟科技大學雙語教學推動資源中心主任 羅珮瑄
 
「大量閱讀能培養語感與字彙量,養成從上下文擷取線索、釐清字義的習慣,領略不同文本的幽默趣味、弦外之音,進而到修辭技巧。當這些能力都內化,口說或書寫的產出,就自然是『外國人』的樣子了。」
──內湖高中英文老師 陳怡倩

‧ 內容簡介 ‧

未知或許可怕,
但拒絕改變的人,只有死路一條。
 
1940年普立茲獎得主、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 
新冠疫苗該不該打?ChatGPT、AI會不會搶飯碗?
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,我們不禁害怕,未來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?
 
這則簡單而深刻的經典故事,見證了轉變之際的懷疑與衝突,
願故事裡的少年,帶給你我迎向未知的勇氣。
 
 
‧故事開始‧
 
原住民少年胡安.迪亞哥居住在一個偏遠落後的墨西哥村莊,村民用水全靠一口井,消災祈福或治病,全靠智者世代相傳的草藥和巫術。全村唯一見過外面世界的人,是小學校裡唯一的那個老師。
 
疫情爆發了,孩子們一個接著一個生病死去,當古老療法失靈,胡安能否把握老師指出的一線生機,即時拯救家人的性命呢?
 
‧創作背景‧
 
出版於一九四一年的《世人遺忘的村莊》,是史坦貝克另一部充滿社會關懷的短篇作品。與刻劃勞工處境的《憤怒的葡萄》一脈相承,這次他來到墨西哥,為處在變革時代的傳統村莊,留下了最真實也最動人的紀錄。
 
《世人遺忘的村莊》其實先是一部類紀錄片,才出版成書的。
 
一九四○年,史坦貝克和紀錄片導演赫伯特.克萊恩(Herbert Kline),攜手深入墨西哥鄉村實地考察訪問。
 
他們發現,長久以來,廣大的原住民鄉村人口因貧窮、文盲,且無法取得基本的現代醫療,有高比例的婦女死於難產、孩童死於瘟疫。另一方面,墨西哥政府打從一九三四年卡德納斯總統執政後,就積極推動改革,在鄉村廣設學校,提供偏鄉醫療服務。改變帶來了新希望,卻也造成許多矛盾與衝突。
 
史坦貝克將此觀察寫成故事,拍攝成類紀錄片《世人遺忘的村莊》,於一九四一年年底上映。一九四七年奪得布魯塞爾電影節(Brussels Film Festival)最佳紀錄片獎,今日讀者可上網免費觀賞:https://archive.org/details/forgotten_village。
 
 
臉書搜尋:Onethought.publishing
Podcast節目:一念愛讀書
一念網頁:https://onethoughtpublishing.blogspot.com/


‧ 作者介紹 ‧

約翰.史坦貝克(John Steinbeck, 1902-1968)

1940年普立茲獎得主、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。

史坦貝克堪稱是美國的國民作家,他是美國中學第二經常指定學生閱讀的作者,僅次於莎士比亞。他特別擅長社會小說,關心流浪勞工、貧富差距等議題,以簡潔明快的文字,深入刻劃社會底層人民的處境與心聲。也因為他能夠將底層人物的生存困境,昇華成所有人生命中的掙扎與矛盾,所以作品獲得世界各地人們的廣大回響。他一生筆耕不輟,著作多達三十餘本,最著名的小說包含《憤怒的葡萄》、《人鼠之間》與《伊甸園東》。


‧ 購書傳送門 ‧


史坦貝克代表作《憤怒的葡萄》:農民出逃潮,加州天堂路

  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           《憤怒的葡萄》出版於1939年4月,是史坦貝克家喻戶曉的代表作。上市第一年就創下銷售40萬本的佳績,至今累積銷量已經超過1400萬本。《紐約時報》對它評價極高,稱之為「一部波瀾壯闊的美國小說」。此書贏得「美國國家圖書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