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

「創作」出來的遊記,包裹了真實美國的美麗與哀愁:《查理與我》

全文亦刊載於讀墨

 《查理與我》是一個精彩的旅遊故事,寫活了一個旅人,開著加裝露營車廂的皮卡車,踏遍美國30幾個州的所見所聞。有時諷刺,有時嚴肅,有時講幹話,任何喜歡旅遊的人讀了都會深有共鳴。

但它不只是旅遊故事。它是美國一九六○年的縮影。最道地的美國作家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史坦貝克,為那個時代的國際局勢、美國社會面貌,留下了不朽的紀錄。

冷戰陰影壟罩,美國蘇聯水火不容
隨著二次世界大戰落幕,美國與蘇聯的猜忌與不信任也逐漸浮上檯面。蘇聯視美國戰後經援歐洲的計畫,是在透過資本支配歐洲、打造美國帝國;美國認為蘇聯不尊重民主自由,在東歐部屬軍隊,扶植傀儡共產黨政府。

冷戰開始,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,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,都積極在世界各地擴展自己的版圖,聯合國會議上的言詞交鋒(例如書中提及的,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在聯合國會議上脫鞋敲桌抗議),或直接的軍事衝突(例如1950年爆發的韓戰和纏鬥數十年的越戰),都是當時國際上的大事。

紅色恐慌時期,人人自危
由於擔憂共產黨間諜在國內散播謊言、掀起革命,美國國內在1947至1957年間陷入所謂的「紅色恐慌時期」(Red Scare),有點像是我們台灣從前「肅清匪諜」、「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」的情況。在紅色恐慌時期,聯邦政府和部分機構在招聘員工時,會要求他們宣示效忠美國憲法、發誓自己未曾也絕對不會參與任何意圖推翻政府的組織。任何人要是被指控叛國,就會遭到調查。這措施在本質上已侵犯美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、集會結社與隱私的自由,許多人因為不願宣示效忠而丟掉工作機會,被誣告的人也無端遭到開除。參與社會運動、推動改革的人,也因而被扣上「共產黨」的大帽子,如人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。就連史坦貝克也因為《人鼠之間》和《憤怒的葡萄》等社會小說,而遭到FBI的調查。

也有政治人物利用這股恐懼謀取政治利益,例如威斯康辛州的共和黨議員約瑟夫.麥卡錫(Joseph McCarthy)。他無憑無據地宣稱,自己握有兩百多名滲透美國政府的匪諜名單,害多人無端受到政府介入調查,又含沙射影抨擊民主黨對蘇聯太過軟弱。麥卡錫在1954年失勢,但他造成政壇與民間人人自危,激化對蘇聯的敵對態度,影響不小。

將《查理與我》放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,對於書中人們把生活中各種不滿都怪罪在俄羅斯人頭上,或史坦貝克跟家人吵政治,家人用「共產黨」來罵他,或讀到當時正值總統大選,人們卻避談政治等等描述,就能有更多一點的想像與理解了。(事實上,雖然物換星移,但史坦貝克筆下民眾對政治的態度,和今日台灣社會也多有遙相呼應之處,還記得風靡一時的政治反串節目《全民大悶鍋》裡,有一句經典台詞:「這一切攏是阿共仔的陰謀啦。」)

軍備競賽,恐懼與繁榮並存
冷戰期間,美蘇雙方相信唯有比對方擁有更強大、更具破壞力的武器,才能夠嚇阻對方發動攻擊,於是競相重金投入國防、發展核武,在世界各地部署飛彈、發展攻擊型潛艇和長程飛彈。

美國國內,政府一方面以文宣加強宣導核彈真的有可能來襲,另一方面也實際舉行飛彈來襲的模擬演習、測試各大城市的空襲警報系統、逃難疏散路線、建築防空洞,甚至有許多美國家庭在自家後院蓋起自己的防空洞。對這個時代的美國人來說,核戰的恐懼和威脅是非常真實、非常切身的。史坦貝克在環遊美國時,就曾不小心走逃難疏散路線上,反思起人類自我毀滅的愚蠢行徑。

高額的軍事與國防支出,帶動了美國國內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,像是航空、汽車、電子等等產業。在此分享幾個數字:在1960年代,國防支出佔聯邦總預算的一半,超過三百萬人的工作是間接或直接與國防工業有關。政府的大型標案在都市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,造成鄉村居民大量往都市集中,尤其是西部和南部都市。史坦貝克在進入西雅圖時,不禁驚嘆它已從記憶中的山丘小鎮,變成一個「迂迴曲折、層層疊疊的兔子窩」。

蓬勃發展的汽車工業,加上政府大興土木鋪設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,使得美國的汽車數量激增(從1945年的兩千多萬輛增加成1965年的七千多萬輛),公路旅行蔚為風潮,汽車旅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增加。隨著人們的移動性變強,越來越多中產階級選擇搬離市中心,住在郊區的房子,開車通勤上班。更有人選擇移動式房屋為家,方便隨時搬遷。史坦貝克用敏銳的眼、細膩的筆,觀察記錄下美國的新面貌,他對工業化、都市化和環境問題的擔憂與批評,在今日讀來也絲毫不覺過時。

全國一致的口音口味,追憶消失的地方特色
史坦貝克在《查理與我》開宗明義指出,他出發遠行是為了去聽、去看、去品味真正的美國,但他卻哀傷地發現,從前食物已經大眾化、統一化了,餐廳自自製的香腸或培根,被工廠生產、乾淨衛生,卻索然無味的食物給取代了。從前,他能夠根據一個人說話的方式和口音辨認他是哪裡人,這趟旅程他卻鮮少聽見道地的地方口音。

這些也是美國當時正在經歷的重大改變。在飲食文化方面,受到軍隊大量生產、均一化菜單的啟發,連鎖企業開始出現。以麥當勞速食餐廳為例,它在1940年剛成立時,只是一間小型的得來速餐廳,1948年麥當勞兄弟將它徹底轉型,簡化菜單,賣起「快速、便宜、份量充足」的漢堡,後續更進一步連芥末醬、漢堡肉的脂肪比例等等食材組成、份量都制定了統一規格。麥當勞的轉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,許多餐廳如法炮製,共同促成了50年代的速食連鎖餐飲風潮,除了麥當勞,像是肯德基和必勝客,也都是這個時代發跡的。

除了味道的消失,地方特色也從50年代開始緩慢凋亡,主因便是電視機的普及──1960年時,超過85%的美國家庭有電視機。電視機上的電視節目,千篇一律地使用標準英語、放送著保守的價值觀與規範:例如男人外出工作,女人穿著高跟鞋和美麗洋裝、在家相夫教子,將屋子打掃得一塵不染。全國性的電視節目形塑了全國一致的時尚、價值觀和生活方式,地方口音也隨著人們熟悉電視機的標準英語,而逐漸消失。美國的大小城市、鄉鎮和地區也都變得越來越相似。與此同時,不論哪個地區的收音機,都播放著全美流行的音樂,對於形塑全國一致性,也產生了推波助瀾的影響。也難怪史坦貝克對蒙大拿州讚譽有佳,那是他眼中地方特色保留完好的桃花源。

史坦貝克用他深厚的文字功力,信手拈來便將60年的美麗與哀愁如實呈現在讀者眼前,讓人恍如身歷其境。最難能可貴的是,即便物換星移,書中點出的國際衝突、環境問題、社會現象等等,對今日21世紀的我們來說,卻仍是相當熟悉、有共鳴的主題。


‧購書傳送門‧


*本文史料參考《空中帝國.美國的二十世紀》(八期文化出版),以及聖荷西州立大學史坦貝克研究中心載於https://www.steinbeckintheschools.com/ 網站上的三篇文章:A Time of Great Change、The Cold War和The Global Cold War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史坦貝克代表作《憤怒的葡萄》:農民出逃潮,加州天堂路

  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           《憤怒的葡萄》出版於1939年4月,是史坦貝克家喻戶曉的代表作。上市第一年就創下銷售40萬本的佳績,至今累積銷量已經超過1400萬本。《紐約時報》對它評價極高,稱之為「一部波瀾壯闊的美國小說」。此書贏得「美國國家圖書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