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

走一趟加州必訪景點,穿越時空走進史坦貝克《製罐街》的世界

 


全文同步刊載於HyRead精選文章

蒙特利(Monterey)名列美國加州旅遊的十大必訪地點之一,而一年為蒙特利吸引高達四百萬名觀光客的超熱門景點,正是文學大師史坦貝克創作《製罐街》的取材之處──「製罐街」(Cannery Row)!


史坦貝克與製罐街的淵源

約翰.史坦貝克是美國二十世紀的三大文學家之一(另外與他齊名的是海明威和福克納),也是1940年普立茲獎得主,和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。他雖然以揭露勞工現實的《憤怒的葡萄》與《人鼠之間》聞名,但其實他寫作題材與作品種類廣泛,包含寓言故事《珍珠》、旅遊紀實《柯提茲的海》,甚至跨足電影與舞台劇劇本,還曾衝到前線報導二戰。

史坦貝克是土生土長的加州薩利納斯(Salinas)人,自幼就經常與父母親到鄰近的蒙特利市遊玩。不過,他與製罐街會結下更深刻的緣份,最關鍵人物是他的摯友立克茨(Ed Ricketts)。

1928年時,立克茨在製罐街設立了一家商業海洋生物實驗室,專門採集各種活體提供給各大學做實驗。立克茨雖沒有博士學位,卻對海洋生物鑽研甚深,連史丹佛大學都曾破格出版他的生物學專書《在太平洋的漲退潮間》(Between Pacific Tides,暫譯)。他也廣泛涉獵詩、音樂與哲學,史坦貝克形容他「思想沒有限制,對所有事情都感興趣」。立克茨為人溫暖、有同理心、善於傾聽,所以他的實驗室很自然地成了各路好友的聚會場所,史坦貝克也是其中之一。他們一起聽著立克茨那台大留聲機播放的音樂,高談闊論,飲酒作樂,享受著當下純粹的快樂。

1943年年底,史坦貝克開始提筆創作《製罐街》,將摯友立克茨的形象、實驗室的擺設,以及自己當年在製罐街的所見所聞,統統寫進了故事裡。這部作品堪稱是史坦貝克最受歡迎的小說,它荒謬、爆笑又催淚,使得蒙特利市這條靠海、罐頭工廠林立、又髒又臭又亂的「海景大道」(後來在1958年才因小說改了名)變得舉世聞名。


為什麼製罐街會有一堆罐頭工廠?又為何變成了觀光勝地?

蒙特利灣由於海洋資源豐富,長久以來便是多元種族文化的大熔爐,最早是美洲原住民定居於此,後來有西班牙人佔據,之後更因為鮭魚、鯨魚和鮑魚等各種漁業,成為了許多中國、義大利、葡萄牙和日本漁民移民美國的落腳之處。

在二十世紀之交,蒙特利市的沙丁魚捕撈漁業開始大幅擴張。由於捕魚和製罐技術改良,加上一次世界大戰對沙丁魚罐頭的需求劇增,蒙特利市這條靠海的街道上蓋滿了沙丁魚罐頭工廠。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製罐工廠轉做魚粉,但二戰開始之後,又將製罐街的罐頭工業推上另一個高峰。

鼎盛時期,各家製罐工廠會用自己獨特的鳴笛聲叫工人上工,工人大部份都是移民。他們從夜間漁獲進港開始,一直工作到這天捕到的魚全部製成罐頭。工廠噪音不絕於耳,工時長,而且環境惡劣又危險。工廠傳出的濃濃惡臭嚴重時三十公里外都還聞得到。

每年八月到隔年二月的沙丁魚季,會有十八萬到二十五萬噸的沙丁魚被捕撈上岸,但這樣毫無節制的濫捕導致海洋資源浩劫,魚群在一九四○年代末期完全消失了。魚群消失,產業崩解,這裡一度淪為廢墟。七○年代在眾多人士的奔走下展開復興,才成功轉型為觀光重鎮。

 

走訪製罐街,踏進史坦貝克的文學世界

製罐街能成功轉型,史坦貝克的小說《製罐街》功不可沒,它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來此朝聖、親身感受他所說的:「加州蒙特利市的製罐街是一首詩、一股惡臭、一陣刺耳的噪音、一種光、一種氣氛、一種習慣、一種懷舊之情,一個夢境。」

來到製罐街,必訪的景點之一自然是那棟矮矮的木造舊建築──立克茨的「太平洋生物實驗室」(Pacific Biological Laboratory),這就是《製罐街》裡「西部生物實驗室」的原型。記得順著門口的樓梯走上二樓、進入屋內。你可以在這裡遙想史坦貝克那群有志之士在此高談闊論,也可以想像自己走進小說的世界,和故事裡的博士、麥克和小伙子們、老鴇朵拉和她的小姐們在這裡開派對。

走出實驗室,右斜對面就是運昌市場(Wing Chong Building),那就是書裡李中雜貨店的原型。左斜前方如今是一間禮品店,但從前,這裡是一家名為寂寞之星咖啡廳(Lone Star Café)的妓院,老鴇佛羅拉.伍茲(Flora Woods)經營有道、手腕高明,她的形象成了小說裡的朵拉。不過隨著1941年加州檢察長下令掃除加州境內所有妓院,這家號稱「蒙特利市第一妓院」也從此走入了歷史。

所謂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先了解歷史,讀一讀史坦貝克的小說,再背起行囊親自走一趟,你就能完整體驗今日的、過去的、文學的製罐街唷!


‧ 購書傳送門‧

讀一本等於讀三本,史坦貝克的《柯提茲的海》和隱藏其中的《製罐街》和《珍珠》


全文同步刊登於Readmoo閱讀最前線

如果你是史坦貝克的書迷,我覺得,《柯提茲的海》、《製罐街》和《珍珠》湊在一起看,會是很有趣的體驗,因為它們三本彼此呼應,不只有助於理解故事,還能一窺作家創作靈感的來自何處。


要講《柯提茲的海》,得先從《憤怒的葡萄》說起

《柯提茲的海》是一本航海記事,記錄了1940年春天與摯友立克茨攜手展開的潮間帶考察之旅。對史坦貝克來說,這趟旅行實在是一個解脫,因為當時他的世界正在經歷重大的動盪,起因就是他1939年出版的那本曠世巨著《憤怒的葡萄》。

他苦熬多年,終於靠著《憤怒的葡萄》拿下普立茲獎,奠定文壇崇高地位,名利雙收。不過這本書赤裸裸揭露了加州農場移工的悲慘處境,讓加州本地人臉上無光,被抨擊的農場資方也氣得跳腳,他們發動抵制、禁書,甚至焚書,還有各種針對史坦貝克的人身攻擊接踵而來。史坦貝克雖然想成為偉大作家,但他從來不想當公眾人物,愛他的人恨他的人一夕之間變得這麼多,讓本來就相當神經質的他簡直快瘋了。雪上加霜的是,他和妻子卡蘿的關係開始變質,曾經被他視為堅強後盾的家,如今他根本待不住。

他有好多事情要想:終於躋身偉大作家,他還能繼續寫嗎?他和卡蘿還走得下去嗎(他和剛認識、年輕貌美的格溫,兩人之間有可能發展嗎)?歐洲的戰勢越演越烈,會不會將美國捲進去呢?⋯⋯而這趟航程恰巧給了他時間與空間去思索這些問題。


摯友立克茨發起,揚帆航向加利福尼亞灣

史坦貝克的摯友立克茨不太算是正統的海洋生物學家,他沒有博士學位,但在史坦貝克出版《憤怒的葡萄》的同一年,史丹佛大學卻破格出版立克茨撰寫的生物學專書《在太平洋的漲退潮間》(Between Pacific Tides,暫譯),由此可見他對潮間帶生物的豐富知識,連史丹佛海洋研究站的研究人員也要肅然起敬──這書成為生態研究的經典著作,還是環保鬥士瑞秋.卡森(Rachel Carson)撰寫《海之濱》(The Edge of the Sea)的重要參考。

總之,有了《在太平洋的漲退潮間》的出版,立克茨打算拓展版圖,考察一下加利福尼亞灣(又名柯提茲的海)的潮間帶生物相,於是計畫了這趟為期六週的航程。其實他們本來是弄一輛卡車的,但是考量海岸地形崎嶇不適合,才改成租船;又因為史坦貝克受盛名之累,居然還一直租不到船,眼看就要開天窗了,最後終於透過關係找上「西方飛翔號」的船長安東尼.貝瑞,讓航程順利在1940年3月11日浩浩蕩蕩地展開。

史坦貝克和立克茨在出發前就說好要一起寫書,記錄這趟考察之旅,立克茨負責寫專業的生物編目,史坦貝克負責寫航海記事,兩部分各自獨立撰寫,但合在一起出版,書名定為《柯提茲的海:旅行與研究隨筆》(The Sea of Cortez: A Leisurely Journal of Travel and Research,暫譯)。不過,這書在1941年12月初才剛上市,就遇到震驚全世界的珍珠港事變,所以⋯⋯雖然書評一致好評,但銷售極慘(是說國難當前,誰有閒情逸致去讀悠閒愜意的海岸探查?)事隔十年後,史坦貝克在1951年重新出版此書,他拿掉立克茨的部分,只保留自己的部分,外加他緬懷立克茨的紀念文(立克茨在1948年死於火車事故),書名也改成了The Log from the Sea of Cortez。貓頭鷹出版社出版的《柯提茲的海》就是1951年的這個版本(以下提到《柯提茲的海》講的都是1951年的版本)。


《柯提茲的海》、《珍珠》和《製罐街》各自獨立,卻也彼此牽連

《柯提茲的海》是一部非常引人入勝的作品,譯者黎湛平先生/女士的譯筆流暢動人,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史坦貝克時而正經、時而反諷的行文方式。他用簡單的文字說著簡單的故事,幾乎是絮絮叨叨地細數沿途看見的海洋生物、遇到的墨西哥原住民,以及同行夥伴間的互動和哲學思辨,於是你像是被催眠了似的,意識過來的時候,已經跟著他走了大半個航程。

讀完《柯提茲的海》再讀《珍珠》,你會很有感。因為《柯提茲的海》裡勾勒的墨西哥原住民形象,絕對讓你很難忘懷,而《珍珠》講的就是這個族群的故事──他們在貧窮、疾病和死亡的包圍下,沉著內斂,處變不驚地過日子;他們與自然的緊密關係、世代傳承的獨木舟、褪色且處處補丁的長披巾,還有那「哀傷、泛白褪色的棕色眼眸」,在《珍珠》這個故事裡,重新出現,而這次,你不只是路過這些原住民,而是跟著一個原住民展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冒險。事實上,《珍珠》的故事原型,正是源於史坦貝克航行途中在拉巴斯(La Paz,又譯為拉帕茲)這個城市聽到的古老傳說,就寫在《柯提茲的海》的第131頁。

讀完《柯提茲的海》再讀《製罐街》,你會更加為《製罐街》裡的「博士」深深著迷。因為,你在《柯提茲的海》裡讀到的那個好色、熱愛海洋生物、善於傾聽與接納的立克茨,再次出現在《製罐街》裡了,這次化名為「博士」。因為你看過《柯提茲的海》,所以你彷彿看見:所有居住在製罐街上的社會底層人,像在漲退潮間求生存的各種潮間帶生物,他/牠們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,隨波逐流,不活得太用力;他/牠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,卻也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,因而能體驗到什麼是完滿。最後,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,當你把《柯提茲的海》和《製罐街》放在一起讀時,你能感覺到史坦貝克是多麼認真地觀察身邊的人事物、多麼認真地思索生活和寫作。我想,大概就是因為這樣,他才能創作出那麼多不朽的作品吧。


‧ 購書傳送門‧


史坦貝克代表作《憤怒的葡萄》:農民出逃潮,加州天堂路

   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           《憤怒的葡萄》出版於1939年4月,是史坦貝克家喻戶曉的代表作。上市第一年就創下銷售40萬本的佳績,至今累積銷量已經超過1400萬本。《紐約時報》對它評價極高,稱之為「一部波瀾壯闊的美國小說」。此書贏得「美國國家圖書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