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

《月亮下去了》(中英對照版)電子書

 


月亮下去了(中英對照版)
The Moon Is Down
約翰.史坦貝克(John Steinbeck)/著 鄭襄憶/譯


★中英對照版,學英語的好幫手★
 
「中英對照讀本的好處在於,讀者可調配自身優遊雙語的步伐與路徑,逐步熟稔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,培養自己成為更有自信的語言學習與使用者。」
──慈濟科技大學雙語教學推動資源中心主任 羅珮瑄
 
「大量閱讀能培養語感與字彙量,養成從上下文擷取線索、釐清字義的習慣,領略不同文本的幽默趣味、弦外之音,進而到修辭技巧。當這些能力都內化,口說或書寫的產出,就自然是『外國人』的樣子了。」
──內湖高中英文老師 陳怡倩


二戰經典作品,刻劃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心境、衝突和面對方式,
讓今日的你我反思,何謂民主、自由、戰爭和侵略。


  「人民不喜歡被征服,所以他們不會屈服。
  自由人無法發動戰爭,可是一旦開打,他們戰敗了也能繼續戰鬥。
  從眾者只懂追隨領袖,就沒辦法這樣了,
  所以永遠是從眾者拿下戰役,而自由人打贏戰爭。」──《月亮下去了》

  謹以此書歌頌民主長存。──史坦貝克


【故事內容】
  一天早晨,北歐某個採礦小鎮遭受侵略軍旋風式突襲,立即淪陷了。當極權國家的侵略軍在小鎮廣場奏響勝利的樂音時,民眾和民選鎮長歐登全都感到錯愕、茫然,不知所措。

  侵略軍的指揮官蘭斯上校,為求採礦順利,對歐登鎮長百般禮遇,營造出雙方相安無事的曖昧局勢,卻被一場意外狠狠戳破了假象。隨著人民逐漸覺醒,侵略軍發現自己一刻都不能放鬆,他們恐懼地知道,永不屈服的人民正無聲地等著,要他們血債血償……


【當年激勵抗德士氣,今日仍與國際局勢遙相呼應】
  二戰期間,納粹德軍幾乎佔領了全歐洲,許多歐洲人逃往美國。《月亮下去了》是史坦貝克實際接觸挪威、丹麥、法國等國難民後寫下的作品。他打破一般的刻板印象,充滿人性地呈現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心境、處境和情況。出版後引爆國內外熱議。

  納粹統治下的歐洲各國,地下反抗組織冒死翻譯出版走私此書入境,視之為帶來希望、激勵士氣的強心針。挪威人民讀了驚嘆: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!丹麥反抗組織拿此書來抨擊政府不該投降,呼籲民眾奮起。荷蘭民眾甘願冒著被逮捕的風險,前往觀賞《月亮下去了》的戲劇演出。戰後,史坦貝克獲頒挪威國王自由十字勳章、法國─比利時指揮官勳章,是此書具有實質強大影響力的最佳證明。

  2022年3月,《華盛頓郵報》社論以「史坦貝克的《月亮下去了》如何激勵人民反抗佔領」為副標剖析烏俄戰爭,足見此書即使出版超過80年,在戰爭陰影籠罩、國際局勢詭譎多變的今日,仍是極具啟發性的經典之作。

  
【各界讚譽】

  「二戰期間讓人最難忘的虛構小說。」──John Chamberlain,《紐約時報》

  「它所傳達的價值觀如此強而有力、簡單、真實又充滿張力。」──R.L. Duffus 《紐約時報書評》

  「《月亮下去了》完美證明了,文學家能用藝術作品,清楚解釋一個時代最重大的議題。」──John Gunther,《紐約先驅論壇報》

  「絕佳的戰爭文宣。」──《時代》雜誌

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


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

閱讀《伊甸園東》的N種方式

 


出版於1952年的《伊甸園東》,是史坦貝克生前最看重的作品,他曾說:「我認為,我至今所寫過的其他所有作品,就某種程度而言,都是為了寫這本書的練習。」這部36萬多字的巨著到底想表達什麼?很難三言兩語道盡,事實上,筆者每次讀它,都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,像一座巨大的花園,永遠有發現不完的驚奇。為了避免初探《伊甸園東》的讀者迷失方向,且讓筆者分享幾個切入角度:

1.      純粹享受故事劇情

 閱讀小說何必太嚴肅,人最愛聽故事,貪得無饜地愛聽故事。《伊甸園東》講特拉斯克和漢密頓兩個家族三個世代的演變故事。

賽勒斯.特拉斯克靠著說謊和竊取累積了巨大財富,他的兩個兒子亞當和查理性格天差地遠,查理粗暴直接,亞當隱密退縮,但賽勒斯卻偏愛亞當。查理的嫉妒引發殺機,亞當如何全身而退?毫無害人之心的亞當愛上充滿憎惡的畸人凱塞,生下雙胞胎亞倫和迦勒,這對兄弟重演上一代的兄弟情結,能不能走出新局?

對比特拉斯克家的富裕和破碎,山姆.漢密頓物質上一貧如洗,卻養育了九個卓越的子女。他們之中有裁縫、有教師、有商人,也有廣告商、發明家,他們是充滿愛的一家人,但心靈再富足的人也免不了有徬徨、失落、痛苦與死亡。這些人的生命軌跡又是如何?

看似鬆散的兩條故事線,會合又分開再會合。請不要期待這部小說有一般常見的開頭、衝突、高潮至結尾。它更像潮水、像人生,有一波一波或大或小的潮起潮落,人事物在不知不覺中推進演變,而我們身為讀者則是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,隨之起伏,享受一段深刻的體驗。然後我們走出故事,放下那些人物角色,任由他們繼續在讀不到的情節中載浮載沉。


2.      在人物中看見自己或身邊的人

《伊甸園東》裡有最生動的人物角色,叫你將自己和你身邊的人投射上去。例如故事裡的韋爾.漢密頓,他是山姆的二兒子,「他認為自己是遲鈍、保守、沒有靈感的。〔不像漢密頓家的其他人,〕沒有大夢想把他抬高,也沒有促成毀滅自己的絕望。他常常站在邊沿上,試圖以他的才能──謹慎、理智、勤奮──來維持他和家庭的關係。他記載賬目,雇請律師,找殯儀館,最後由他付賬。其他人甚至不曉得他們需要他。他有賺錢和儲蓄的本領,他認為漢密頓家人因他唯一的才能輕視他。……韋爾感覺到他家人的存在,但是不了解他們。他們接受他,卻不知道他有什麼需要他們了解的。」我們是不是也認識這樣的人?家裡「最有用」的人,他愛他的家人,以自身務實的賺錢的本領照顧他們,卻感到孤獨,感覺自己格格不入。

又如女主角凱塞,她有著天使般的臉孔,卻生來有畸形的心靈──「就一個內在的畸人而言,『正常』一定更加模糊難明,因為他沒有什麼看得見的地方可以和別人比較。就一個生下來沒有良知的人來說,一個受良心責備的人看起來一定是可笑的。……凱塞.阿美斯生下來就有一些傾向,或缺少那些傾向,它們一生驅策她,壓迫她。以機器來說,她的情形,就好像某個平衡的輪子放錯了重點,某個齒輪失去正常的比率了。……幾乎世界上每個人都具有各種欲望、衝動、抑制的情感、自私的胸襟、隱在外貌之下的情慾……凱塞不僅知道別人身上有這些衝動,而且知道怎麼利用它們來取利。很可能她不相信人身上還有別種傾向,因為她在某些方面是異於常人的敏感,在別的方面卻全然無知。」類似凱塞那種絕對的惡或許並不常見,可是我們生活中一定曾經遇過一些人,他們的心好像缺了一塊什麼,感覺不到自己對別人造成的痛苦。身體的殘缺是顯而易見的,但心靈的殘缺卻是隱形的。因為看不見,當我們感受到那內在畸人的異樣時,我們先是懷疑自己,檢討自己,而後驀然發現錯不在己,而在於那畸人的匱乏。或許我們甚至能放下對畸人的怨懟,因為他的錯失源於殘缺。


 3.      玩味史坦貝克對人間百態的描述、提問和思索

《伊甸園東》涵蓋了史坦貝克對人間百態的細膩觀察,有時他探問並且回答自己──人面對自身的種種缺陷,是否有自由意志去選擇要為善或作惡?有的,他相信人可以轄制罪,他說:「人類在自身弱點的最深處之下,是願意趨善的,想要被人愛的。事實上,他們的罪惡多數是試圖獲得愛的一些捷徑。一個人臨終時,不管他的才幹、勢力、稟賦如何,如果他不受人愛而死去,他的生命對他一定是失敗的,而且他的死亡是恐怖的。」

有時,他以諷刺辛辣的口吻道出人類行為的荒謬。像是一戰期間人人忙著抓「內奸」的事──「二十年來范爾先生在撒玲娜做裁縫。他個子矮小,圓圓的臉,有一個叫你發笑的口音……誰也沒介意他的口音,直到戰爭發生之後,突然間我們知道了,那是德國腔……國民兵團不接納他……而且,誰願意穿一件敵人製的衣服?范爾先生整天坐著,沒有事做,於是他一次又一次地,大針縫著,摺著同一塊布料。」以往的好鄰居用盡各種手段凌辱他,甚至燒了他的房子來「揚眉吐氣」。這波抓內奸的潮流延燒到下個城鎮,「他們把一個他們認為是德國人的波蘭人全身塗上焦油,上面沾上羽毛。他講話有德國腔。」這樣的事情現在是不是同樣還在發生中?

史坦貝克甚至對青春期過於絕對的心理有深刻的洞察:「有時候我想,世界在這個時期更厲害地考驗我們,我們轉向內心,恐怖地觀察自己。但那不是最壞的。我們以為大家看透我們的心,那時候汙穢的心思是非常的髒,而貞潔是那麼雪白。……只要等一些時候,它就會過去……試著去相信,事實並沒有你現在所看到的那麼好,或那麼壞。」

史坦貝克對世事的洞見散見於字裡行間,彷彿靈巧溫柔的手指,輕輕觸動你的心弦。


 4.      史坦貝克的家族史

 《伊甸園東》也是史坦貝克作為一個父親寫給兩個兒子的家族史。書中這個來自愛爾蘭的漢密頓家族,就是史坦貝克母親的家族,山姆是他外公,奧妮是他的母親,書裡提到的那個約翰就是他自己。史坦貝克憑借相片、記憶和家族裡流傳的軼事,塑造出這家人活靈活現的形象。那是他最引以為傲的家人,也是他的根源。

故事中的特拉斯克家族是虛構人物,但同樣反映了史坦貝克的生平。亞當.特拉斯克是以史坦貝克父親的形象為本──憂鬱、消極、疏離,對自身充滿失敗感。而內心扭曲的凱塞,則有史坦貝克第二任妻子格溫的影子。故事中,亞倫因父親投資失敗遭同儕取笑,卡兒因青春期的躁動不安而夜間遊蕩街頭,這些都是史坦貝克青少年時的痛苦經歷。

小說的發生地撒玲娜谷,是史坦貝克最深愛的故鄉。第一章的第二段「我記得孩提時給草葉子和無名花卉起的名字,我記得什麼地方蟾蜍可以居住,夏天什麼時候鳥兒啼鳴──哪一種樹和哪一個季節有著什麼氣味──居民是什麼樣子,他們怎樣走路,甚至記得他們身上的氣息。在記憶中的香味是非常濃郁的。」是他的肺腑之言。撒玲娜養育了他,而他以大作家的手筆為撒玲娜留下永恆的紀錄。

對「史坦貝克」作者本人感到好奇的讀者可以藉由《伊甸園東》認識他。

 

5.      一窺19世紀下半至一戰時期的美國

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,可以在書中讀到美國社會自1860年代南北戰爭後到一戰期間的演變。史坦貝克細膩地勾勒出當時庶民生活的樣貌──當時的人們把貨運列車當交通工具,甚至坐在司機旁邊聊天。妓院是被默許但不能公開談論的存在,它甚至是一種保護女性貞節的矛盾機構。女性唯一體面的工作是教師,而教師是鄉下家庭爭相提親的對象。美國西岸正要發展起來,居民們都充滿希望。農作物產地正開始試驗將農產品運到城市、甚至運到東岸的可能性。海外移民來到美國的家庭會叫女兒到美國家庭裡幫傭,學習英文、美國烹飪和禮節,進而成為美國男孩垂涎的結婚對象。

史坦貝克為了如實重現那個時代的樣貌,他花了一年的時間蒐集並閱讀撒玲娜圖書館典藏的報紙、雜誌和各種文獻資料。他筆下的歷史是活的、切身的,讓人彷彿穿越時空置身其中,想當時的人所想的,體驗他們所體驗的。

那是一個混亂狂奔的年代,用史坦貝克的話說:「當日西部的事,繁不勝數,很難知道該從哪裡開頭。提起一件就得撇下數百件,問題是應該決定從哪一件開始。」而他深厚的敘事功力,成功地讓讀者嚐到了那個時代的滋味。

以上提出《伊甸園東》的幾種閱讀方式,也邀請各位讀者提出自己的發現驚奇囉!

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


 

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

《背水一戰》電子書

 


背水一戰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In Dubious Battle
約翰.史坦貝克(John Steinbeck)/著 鄭襄憶/譯


★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★影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最深的十本書之一
★一部刻劃「工運組織者」的經典,中文版首度問世

 大部分的時候,就連你想幫助的人也會恨你,這你知道嗎?


【故事情節】

  時間是1930年代美國加州。托格斯谷數千公頃的蘋果成熟了,數千名採收工人跋涉前來做工,農民協會卻突然宣佈大幅減薪。工人的憤怒像黑煙、像快燒開的水,他們憤怒得想吐,卻對現況無能為力。

   麥克,身經百戰的工運組織者;和吉姆,為了擺脫對生活的絕望感而入黨的菜鳥。他們奉黨之命,來到托格斯谷組織工人發動罷工。

  「最高指導原則是──利用你手邊的一切材料。……一定要慢慢來,必須由他們自然產生的人來領導,我們可以教他們方法,但是他們必須自己來。」麥克傳授抗爭要領,吉姆聽著,流露出信仰般的堅定眼神。抗爭猶如戰爭,沒有私人情感存在的空間。即將臨盆的少女、工傷的老人、慘死槍下的同志……都是凝聚向心力、爭取輿論支持的有利工具。就算手段並不光彩,但快被逼死的人不需要遵守任何規則。

  罷工爆發後,被趕出工寮的上千名工人如何找到新的棲身之所?被切斷資金和糧食的他們會不會活活餓死?當警察淪為暴力私刑的幫凶,媒體淪為果園主的傳聲筒,還有罷工陣營中的內奸和外地湧入搶工作的替代工人在破壞罷工……

  面對重重阻礙,麥克和吉姆要如何利用這頭名為「群眾」的野獸,去打贏這場背水之戰?

  

*創作背景*

 「研究群眾的人都以為群眾是人,但它不是,它是另一種動物,
它不是人類,就像狗不是人類一樣。
吉姆,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利用它,就太棒了,
可是我們知道的不夠多。它一旦啟動,什麼事都幹得出來。」
──約翰.史坦貝克,取自《背水一戰》

  大規模的抗爭運動,看似隨機爆發、無從預期,激情、野蠻且毫無意義,實則是精心策劃與執行的理性集體行動。從食物、衛生,到假消息、罷工糾察和塑造輿論,策動群眾起義是一門藝術,足以改寫歷史。

  這部小說成書於1936年,與後來的《人鼠之間》(1937年)、《憤怒的葡萄》(1939年),合稱「勞工三部曲」,奠定了史坦貝克社會寫實作家的崇高地位。

  1930年代是美國勞工運動蓬勃發展的年代。羅斯福總統推動「新政」,使得受經濟大蕭條重創生計的勞工,獲得了由工會代表與資方集體協商、談判的法律保障。原本隨機爆發、毫無計畫的小規模罷工事件,逐漸轉型為由有經驗的領袖帶頭,有策略地募集資源,組織群眾,發動大規模罷工,大幅提升了抗爭力道。

  史坦貝克結合1933年8月的太格斯果園(Tagus Ranch)採桃工人大罷工,和10月的聖華金谷(San Joaquin Valley)採棉工人大罷工,兩大罷工中的重要元素,血淋淋呈現了資方對勞工的剝削與壓迫。

  最難能可貴的是,當同時期的其他罷工小說以勞工為主角,將勞工塑造成無辜無助的受害者,史坦貝克卻超前時代,將焦點放在策動者身上,揭示了社會運動背後的殘酷現實和群眾的破壞力。

   對今日的讀者來說,《背水一戰》是一段歷史縮影,更是一部探討群眾運動、群眾行為的經典。歐巴馬將本書列為影響他最深的十本書之一,背後原因很可能就是書中述及的社會運動草根動員概念,畢竟2008年,歐巴馬正是靠著善用這樣的動員技巧,而成功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。

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



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

《憤怒的葡萄》電子書

 


憤怒的葡萄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The Grapes of Wrath
約翰.史坦貝克(John Steinbeck)/著 胡仲持/譯


★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★1940年普立茲文學獎、美國國家圖書獎
★《時代雜誌》二十世紀百大小說,《衛報》百大小說,紐約公共圖書館「世紀之書」
 

在這個獲利至上的資本社會,我們還能活得像個人嗎?
別著急,我們會有出路的,好日子快到了……
 
「這裡有一種無處投訴的罪行。這裡有一種眼淚不足以象徵的悲哀。
這裡有一種絕大的失敗,足以推翻我們的一切成就……怒火在饑餓的人眼裡滋長。
憤怒的葡萄充塞著人們的心靈,在那裡成長起來,結得沉甸甸的,準備著收穫期的到臨。」
──約翰.史坦貝克,《憤怒的葡萄》

 
*故事內容*
 
           1930年代,美國中西部大平原上,住著一戶姓喬德的人家,他們世代務農,能吃苦,肯做事,踏踏實實地過日子。他們萬萬沒有想到,經濟不景氣,竟讓他們賠掉了農場,成了銀行的佃農;也萬萬沒有想到,更符合經濟效益的拖拉機竟完全取代了他們的勞力。他們沒有用處了,必須滾蛋。他們擠上一部破爛的小卡車,期待去到加州那長滿果樹的地方,重建生活。
 
           家是一個人的根,被逐出家園,人就像活生生被劈成了兩半,再也不算完整的人了。喬德一行人,還有數十萬同樣被剝奪了土地的流民,全都向加州蜂擁而去。
 
           在加州,飢餓又焦急的流民東竄西奔地找工作──無論是扛、是推、是拉、是摘、是割,什麼都幹,只為了混口飯吃。但土地握在少數資本家手裡,流民在資本家眼中,只是用完即丟的勞動工具,不是人。幸運的,逐工作而紮營停宿,領著連生活都成問題的極低工資;不幸的,活活餓死病死。
 
           自從踏上了前進加州的千里長征,喬德一行人受盡苦難,家庭成員死的死、脫隊的脫隊,好好的一個家似乎要散了。但他們卻像融入了一個更大的家庭。所有的天涯淪落人都是成了自己人,哪家死了孩子,大家一起出錢出力安葬;哪家生了孩子,大家就一起慶祝。日子再苦,人總是還有聽說書、奏樂跳舞,找樂子的權利。
 
           於是,喬德他們逐漸明白,生活似水流,也許有變故,但總是在前進,就連四處碰壁、挨餓生病,都是有意義的;世道會變,世道在變,只要把眼前的日子過好,把每一天過好。前方的路一定會越走越寬,一定……。

 
*創作背景*
 
美國1930年代,經濟大蕭條時代,乾旱、沙塵暴和銀行財團聯手攆走了北美大平原上的無數個農民家庭,這些人全成了流民,他們前仆後繼地湧向加州討生活。在加州,他們受到大型農場剝削、當地人的歧視排擠、民間武裝團體的暴力攻擊,生活在汙穢不堪、疾病橫行的臨時停宿場上。
 
1936-38年間,史坦貝克數度走訪流民窟,親眼目睹他們慘絕人寰的苦難,內心深受震撼。他將憤怒轉化為文字,為這群被噤聲、被迫失去家園的弱勢族群發聲。
 
1939年出版的《憤怒的葡萄》血淋淋地記錄了時代的悲劇,令人反思資本主義如何泯滅人性;也讓我們看見了真正的英雄,他們強大的求生本能,和團結互助的善良本性,超越了時空隔閡,對今日的讀者傳遞一個堅定的訊息──只要有盼望,只要有彼此,前方永遠有光。

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

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

《背水一戰》(中英對照版)電子書

 


背水一戰(中英對照版)
In Dubious Battle
約翰.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
★中英對照版,學英語的好幫手★
 
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影響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最深的十本書之一
一部刻劃「工運組織者」的經典,中文版首度問世

 
大部分的時候,就連你想幫助的人也會恨你,這你知道嗎?
 
  時間是1930年代美國加州。托格斯谷數千公頃的蘋果成熟了,數千名採收工人跋涉前來做工,農民協會卻突然宣佈大幅減薪。工人的憤怒像黑煙、像快燒開的水,他們憤怒得想吐,卻對現況無能為力。
 
  身經百戰的工運組織者麥克,和為了擺脫對生活的絕望感而入黨的菜鳥吉姆,他們奉黨之命,來到托格斯谷組織工人發動罷工。
 
  「最高指導原則是──利用你手邊的一切材料。……一定要慢慢來,必須由他們自然產生的人來領導,我們可以教他們方法,但是他們必須自己來。」麥克傳授抗爭要領,吉姆聽著,流露出信仰般的堅定眼神。抗爭猶如戰爭,沒有私人情感存在的空間。即將臨盆的少女、工傷的老人、慘死槍下的同志……都是凝聚向心力、爭取輿論支持的有利工具。就算手段並不光彩,但快被逼死的人不需要遵守任何規則。
 
  罷工爆發後,被趕出工寮的上千名工人如何找到新的棲身之所?被切斷資金和糧食的他們會不會活活餓死?當警察淪為暴力私刑的幫凶,媒體淪為果園主的傳聲筒,還有罷工陣營中的內奸和外地湧入搶工作的替代工人在破壞罷工……
 
  面對重重阻礙,麥克和吉姆要如何利用這頭名為「群眾」的野獸,去打贏這場背水之戰?
 
 
*創作背景*
 
「研究群眾的人都以為群眾是人,但它不是,它是另一種動物,
它不是人類,就像狗不是人類一樣。
吉姆,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利用它,就太棒了,
可是我們知道的不夠多。它一旦啟動,什麼事都幹得出來。」
──約翰.史坦貝克,取自《背水一戰》
 
大規模的抗爭運動,看似隨機爆發、無從預期,激情、野蠻且毫無意義,
實則是精心策劃與執行的理性集體行動。
從食物、衛生,到假消息、罷工糾察和塑造輿論,策動群眾起義是一門藝術,足以改寫歷史。
 
這部小說成書於1936年,與後來的《人鼠之間》(1937年)、《憤怒的葡萄》(1939年),合稱「勞工三部曲」,奠定了史坦貝克社會寫實作家的崇高地位。
 
1930年代是美國勞工運動蓬勃發展的年代。羅斯福總統推動「新政」,使得受經濟大蕭條重創生計的勞工,獲得了由工會代表與資方集體協商、談判的法律保障。原本隨機爆發、毫無計畫的小規模罷工事件,逐漸轉型為由有經驗的領袖帶頭,有策略地募集資源,組織群眾,發動大規模罷工,大幅提升了抗爭力道。
 
史坦貝克結合1933年8月的太格斯果園(Tagus Ranch)採桃工人大罷工,和10月的聖華金谷(San Joaquin Valley)採棉工人大罷工,兩大罷工中的重要元素,血淋淋呈現了資方對勞工的剝削與壓迫。
 
最難能可貴的是,當同時期的其他罷工小說以勞工為主角,將勞工塑造成無辜無助的受害者,史坦貝克卻超前時代,將焦點放在策動者身上,揭示了社會運動背後的殘酷現實和群眾的破壞力。
 
對今日的讀者來說,《背水一戰》是一段歷史縮影,更是一部探討群眾運動、群眾行為的經典。歐巴馬將本書列為影響他最深的十本書之一,背後原因很可能就是書中述及的社會運動草根動員概念,畢竟2008年,歐巴馬正是靠著善用這樣的動員技巧,而成功贏得美國總統大選的。
 

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


《伊甸園東》電子書

 


伊甸園東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East of Eden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邱慧璋/譯


★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★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
★醞釀11年、長銷超過70年、翻譯成17國語言
 
兩個家族,三個世代,
在善與惡、愛與恨、失落與救贖之間掙扎,
叩問一個亙古不變的命題──你能不能選擇自己的人生?
 
「我認為,我至今所寫過的其他所有作品,就某種程度而言,都是為了寫這本書的練習。」──約翰.史坦貝克
 
 
【感動推薦】
「我要推薦史坦貝克的《伊甸園東》。這本書和磚頭一樣厚。……它的確是一本傑作,整本書從頭到尾充滿人生的智慧,沒有一句對話是多餘的,而且譯筆很棒。」──張友漁(作家),出自三餘書店2017年4月10日〈時光書薦〉
 
「這本書你不斷地來回翻閱,每一個字句、每一個段落,沒日沒夜地觀看。它已經不再只是用『動容』這麼簡單的形容詞來描述它,從這本書裡,你看到很多自己的過往,看到你的朋友,也看到你的上一代。」──鐘孟宏(金馬獎最佳導演),出自《我不在這裡,就在往那裡的路上》
 
「一本豐富又充滿戲劇性的小說,讓你等不及想翻閱下一頁。」──歐普拉(Oprah Winfrey,媒體天后)
 
 
【故事情節】
那天,她渾身是傷,像一團骯髒的破布倒臥在他家門口,亞當.特拉斯克收容了她。他並不介意不知道她是誰,她說叫她凱塞,那就夠了。愛情的浪潮湧溢在亞當身上,使他聽不見弟弟查理的警告:「求求你,扔掉她,她會毀掉你!」
 
亞當記不起他曾否那麼快樂過。他和凱塞結了婚,離開了這座陰森森的農場。這不是一個家,他父親愛他,卻不允許他做一個人;而弟弟查理嫉妒父親偏心,差點失手殺死亞當。
 
亞當來到加州撒玲娜谷,買下大片良田,要為懷孕的凱塞打造一座伊甸園。也因而結識了山姆.漢密頓老先生。
 
山姆英俊又熱情,他能打鐵、做木工,有一身本事和滿腦子新發明,但他一生就沒有過任何賺錢的才幹。他和妻子麗莎住在絕頂貧瘠的土地上,他們種不出作物,養不活牛羊,卻培育出一群卓越絕倫的兒女。
 
特拉斯克和漢密頓兩個家族相逢在19世紀下半,相偕走過美國社會變動最劇烈的半個世紀,昂然迎向命運的重重考驗……
 
 
【時代背景:1860年代的南北戰爭~1910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】
美國開通了第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,支線網絡與沿線城鎮逐漸發展起來。越來越多人放棄務農,離開鄉村來到城鎮。教書、賣車、賣保險、做廣告等新行業提供了更光明的前途。騎馬燒柴的日常風景中,開始出現了福特汽車、煤氣爐和冰箱等新科技產物。印地安人被逐;東歐、南歐和亞洲移民大量湧入;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機械化的殺戮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傷亡,全體人民總動員,影響遍及生活各層面。
 
 
【創作背景】
1950年,史坦貝克與第三任妻子伊蓮結婚,在愛情的滋潤下,他逐漸走出離婚與摯友意外喪生的打擊。1951年初,他正式開始動筆撰寫醞釀了11年的畢生之作《伊甸園東》,1952年成書出版。
 
這是史坦貝克寫給故鄉撒玲娜最動人的情書。他為了如實還原那個時代的面貌,特地回到撒玲娜圖書館取材,大量閱讀了當時的新聞報紙典藏資料。
 
這是史坦貝克留給兩個兒子最寶貴的家族史。書中的漢密頓家族就是史坦貝克母親的家族。他根據自己的記憶和家人口耳相傳的軼事,重現了那群充滿傳奇色彩的家人。書中的奧妮就是史坦貝克的母親。而故事主角亞當憂鬱、疏離和散發著挫敗感的形象,則來自史坦貝克的父親。
 
這也是全人類唯一的故事,一切的小說和詩歌,都奠基於我們內心永不止息的善惡之爭。事實上,《伊甸園東》書名典出《聖經.創世紀》該隱和亞伯的故事。兩人都是亞當和夏娃的孩子。該隱出於嫉妒,失手殺死弟弟亞伯,還試圖說謊撇清,神為懲罰該隱,遂將他流放至伊甸園東邊的土地。嫉妒和罪惡考驗了人類的祖先該隱和亞伯,也同樣考驗著故事中的特拉斯克家族。他們擁有選擇權,而現在的我們也是。
 
 
【譯本由來】
承蒙文壇長青樹隱地先生提攜,一念有幸取得邱慧璋女士正式授權《伊甸園東》譯稿。此中譯本流傳超過一甲子,如今以電子書形式面世,象徵了世代的傳承,亦見證了經典的不朽。

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



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

一部寫壞的共產黨日記,卻成為經典「勞工三部曲」首部曲

 

Photo by Koshu Kunii on Unsplash

背水一戰: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
In Dubious Battle
約翰 ‧ 史坦貝克/著 鄭襄憶/譯

  出版將近90年後,史坦貝克的「勞工三部曲」第一部《背水一戰》(In Dubious Battle)終於迎來華語圈第一個中譯本。不過讀完小說,眼尖的讀者或許會有點好奇,明明這是一場共產黨組織動員下的罷工故事,怎麼書介文案裡,對「共產黨」三字幾乎隻字未提?其實背後是有原因的,而且「共產黨」元素還差點讓出版社毀約不出版呢!究竟是怎麼一回事,且讓我娓娓道來。


貧困的年代,工會蓬勃發展的年代

  先從時代背景開始說起。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崩盤,為10年的經濟大蕭條揭開了序幕。經濟大蕭條重創勞工生計,失業率一度高達將近25%,工作條件更是竭盡壓榨與剝削之能事。勞工被逼得快活不下去,隨機爆發的小規模罷工時有所聞。以加州為例,1930-1932年間就有超過40起農場工人罷工。只不過,這些隨機起義、毫無章法策略的罷工多半在政府與資方夾擊下,失敗收場。

  轉機出現在1933年,羅斯福總統推動新政,《國家工業復甦法案》(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)保障了勞工組織起來、集體協商的權利。工會動員群眾罷工,對資方施壓的力道也大幅提升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這個時期,工會性質也從原本的「職業工會」(以從事特定類型工作或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工,組成的工會),改變成「產業工會」(由同一地區內從事同一產業工作的工人,和同一工廠內不論工作職種的工人,組織而成)。這下子,為數龐大的非技術性工人也被涵蓋在內,像是生產線工人。這類產業工會通常態度也較為激進,事實上很多都是由共產黨、社會主義者或無政府主義者所領導,將老闆視為階級敵人。


共產黨的好機會

  美國共產黨是在1919年成立的。1930年代,入黨和退黨流動頻繁,但黨員人數大約維持在5萬人上下。

  1930年代的經濟困境,自然被共產黨視為大顯身手的好機會。1932年底開始,共產黨透過「罐頭工人與農工工會」(Cannery and Agricultural Workers’ Industrial Union),為加州農場工人提供經驗豐富的罷工領袖,他們知道怎麼帶風向、找資源,操作民氣,提高達成勞工訴求的勝率。

  共產黨涉入的其中一場聲勢浩大的罷工,便是1933年10月的聖華金谷(San Joaquin Valley)採棉工人大罷工。它後來成為史坦貝克《背水一戰》重要靈感來源。

  此罷工行動起因於低薪問題,有橫跨6個郡、高達1萬2千名採棉工人響應罷工,長達24天。棉田主人不但拒絕讓步,還持槍強逼拒絕工作的工人離開工寮,更對和平遊行抗議的工人開槍,造成2死7傷的慘劇。後來在地方政府介入調停後,勞資雙方各退一步,以工人獲得微幅加薪,才終於為罷工行動劃上句點。


當史坦貝克遇上共產黨

  史坦貝克有好幾個好朋友都是「罐頭工人與農工工會」的支持者,也經常協助其他組織工人和發起罷工的行動募集資源。因緣際會之下,史坦貝克認識了許多第一線的罷工策動者和參與者,因而得以近距離觀察到他們的行為舉止和說話方式。有段時間,甚至有些年輕的共產黨信徒會定期跑去史坦貝克家裡吃飯聊天,接受他的接濟。他們總是好餓好餓,眼裡總是散發出宣教般的光芒。史坦貝克不是共產黨信徒,但他聽著、收在腦子裡,寫進了《背水一戰》裡。

  最關鍵的靈感來源,則是一位化名為賽基爾.麥克基迪(Cicil McKiddy)的24歲的年輕共產黨員。他曾經參與聖華金谷棉田罷工事件,1933年底時正躲在史坦貝克住家附近避風頭。他在棉田罷工期間加入罐頭工人與農工工會陣營,負責打字、打雜和在各工寮間跑腿傳話,第一手觀察到罷工領袖派特.錢博斯(Pat Chambers)如何策動、思考和行動。史坦貝克如獲至寶,便出錢請他說出自己的故事。

  史坦貝克便是以麥克基迪對罷工領袖錢博斯的描述,發展出《背水一戰》的故事主軸和主角麥克。也因此,史坦貝克給小說的最初設定是「共產黨勞工組織者的日記」,稱之為《一名共產黨員的短暫一生》。


不太符合共產黨,卻有夠激勵人心

  史坦貝克的出版社老闆科維奇(Pat Covici)連書稿都沒看,就跟史坦貝克簽約答應出版這本書。可是,好巧不巧,當史坦貝克把稿子寄去出版社時,科維奇正好出差中,書稿落到一個名叫哈利.布洛赫(Harry Bloch)的編輯手裡。這人自認是馬克思主義的專家,他讀完書稿,認定史坦貝克對於共產黨的組織運作根本一竅不通。於是寫了洋洋灑灑三大張拒絕信,把這本書批得體無完膚,還直接跟史坦貝克解約。

  史坦貝克接到信大傻眼,以為是科維奇授意的決定,差點扭頭跟別家出版社簽約去了。幸好科維奇回來趕快澄清誤會,還把布洛赫開除,才終於安撫了史坦貝克,保住出版《背水一戰》的權利。

  不過科維奇內心還是有點不安:「會不會布洛赫其實是對的呢?會不會史坦貝克對共產黨的描述真的有誤呢?」於是他又偷偷將書稿送給《紐約時報》書評家約翰.錢柏林(John Chamberlain),這位耶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、左派份子再次委婉地認證:欸……共產黨好像不是這樣組織群眾的耶。可是,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「可是」──有沒有把共產黨寫對,根本不是這本書的重點,它「充滿戲劇性而且有夠激動人心!」

  至於史坦貝克為何沒把共產黨寫對,可能有幾個原因。他從來就不是共產黨的信徒,未必有深入了解或涉入共產黨組織工作。而他取材的對象,也未必完全服膺共產黨思想,聽從黨的指揮,他們只是務實的群眾運動領袖,擷取共產黨的動員技巧來達到訴求。以前文提到的罷工領袖派特.錢博斯來說,他就曾表示,共產黨意識形態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,而黨給的動員操作手冊根本只是「一堆屁話」。


  所以,既然這本書本質上更貼近群眾運動,書籍介紹文字就不把共產黨三字擺出來混淆讀者們的視聽啦。

  美國60年代的民權鬥士馬丁.路德.金恩博士曾說:「公民抗爭的機制,是由人類的所有缺點和優點建構而成的。」史坦貝克當年的群眾運動或許已經事過境遷,然而,《背水一戰》故事裡,那些因人性而產生的衝突,以及由人性優缺點建構成的群眾行為,卻是古今共通的,仍舊值得今日讀者一讀。


《月亮下去了》(中英對照版)電子書

  月亮下去了(中英對照版) The Moon Is Down 約翰.史坦貝克(John Steinbeck)/著 鄭襄憶/譯 ★中英對照版,學英語的好幫手★   「中英對照讀本的好處在於,讀者可調配自身優遊雙語的步伐與路徑,逐步熟稔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,培養自己成為更有自信的語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