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版於1952年的《伊甸園東》,是史坦貝克生前最看重的作品,他曾說:「我認為,我至今所寫過的其他所有作品,就某種程度而言,都是為了寫這本書的練習。」這部36萬多字的巨著到底想表達什麼?很難三言兩語道盡,事實上,筆者每次讀它,都從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,像一座巨大的花園,永遠有發現不完的驚奇。為了避免初探《伊甸園東》的讀者迷失方向,且讓筆者分享幾個切入角度:
1. 純粹享受故事劇情
閱讀小說何必太嚴肅,人最愛聽故事,貪得無饜地愛聽故事。《伊甸園東》講特拉斯克和漢密頓兩個家族三個世代的演變故事。
賽勒斯.特拉斯克靠著說謊和竊取累積了巨大財富,他的兩個兒子亞當和查理性格天差地遠,查理粗暴直接,亞當隱密退縮,但賽勒斯卻偏愛亞當。查理的嫉妒引發殺機,亞當如何全身而退?毫無害人之心的亞當愛上充滿憎惡的畸人凱塞,生下雙胞胎亞倫和迦勒,這對兄弟重演上一代的兄弟情結,能不能走出新局?
對比特拉斯克家的富裕和破碎,山姆.漢密頓物質上一貧如洗,卻養育了九個卓越的子女。他們之中有裁縫、有教師、有商人,也有廣告商、發明家,他們是充滿愛的一家人,但心靈再富足的人也免不了有徬徨、失落、痛苦與死亡。這些人的生命軌跡又是如何?
看似鬆散的兩條故事線,會合又分開再會合。請不要期待這部小說有一般常見的開頭、衝突、高潮至結尾。它更像潮水、像人生,有一波一波或大或小的潮起潮落,人事物在不知不覺中推進演變,而我們身為讀者則是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,隨之起伏,享受一段深刻的體驗。然後我們走出故事,放下那些人物角色,任由他們繼續在讀不到的情節中載浮載沉。
2. 在人物中看見自己或身邊的人
《伊甸園東》裡有最生動的人物角色,叫你將自己和你身邊的人投射上去。例如故事裡的韋爾.漢密頓,他是山姆的二兒子,「他認為自己是遲鈍、保守、沒有靈感的。〔不像漢密頓家的其他人,〕沒有大夢想把他抬高,也沒有促成毀滅自己的絕望。他常常站在邊沿上,試圖以他的才能──謹慎、理智、勤奮──來維持他和家庭的關係。他記載賬目,雇請律師,找殯儀館,最後由他付賬。其他人甚至不曉得他們需要他。他有賺錢和儲蓄的本領,他認為漢密頓家人因他唯一的才能輕視他。……韋爾感覺到他家人的存在,但是不了解他們。他們接受他,卻不知道他有什麼需要他們了解的。」我們是不是也認識這樣的人?家裡「最有用」的人,他愛他的家人,以自身務實的賺錢的本領照顧他們,卻感到孤獨,感覺自己格格不入。
又如女主角凱塞,她有著天使般的臉孔,卻生來有畸形的心靈──「就一個內在的畸人而言,『正常』一定更加模糊難明,因為他沒有什麼看得見的地方可以和別人比較。就一個生下來沒有良知的人來說,一個受良心責備的人看起來一定是可笑的。……凱塞.阿美斯生下來就有一些傾向,或缺少那些傾向,它們一生驅策她,壓迫她。以機器來說,她的情形,就好像某個平衡的輪子放錯了重點,某個齒輪失去正常的比率了。……幾乎世界上每個人都具有各種欲望、衝動、抑制的情感、自私的胸襟、隱在外貌之下的情慾……凱塞不僅知道別人身上有這些衝動,而且知道怎麼利用它們來取利。很可能她不相信人身上還有別種傾向,因為她在某些方面是異於常人的敏感,在別的方面卻全然無知。」類似凱塞那種絕對的惡或許並不常見,可是我們生活中一定曾經遇過一些人,他們的心好像缺了一塊什麼,感覺不到自己對別人造成的痛苦。身體的殘缺是顯而易見的,但心靈的殘缺卻是隱形的。因為看不見,當我們感受到那內在畸人的異樣時,我們先是懷疑自己,檢討自己,而後驀然發現錯不在己,而在於那畸人的匱乏。或許我們甚至能放下對畸人的怨懟,因為他的錯失源於殘缺。
3. 玩味史坦貝克對人間百態的描述、提問和思索
《伊甸園東》涵蓋了史坦貝克對人間百態的細膩觀察,有時他探問並且回答自己──人面對自身的種種缺陷,是否有自由意志去選擇要為善或作惡?有的,他相信人可以轄制罪,他說:「人類在自身弱點的最深處之下,是願意趨善的,想要被人愛的。事實上,他們的罪惡多數是試圖獲得愛的一些捷徑。一個人臨終時,不管他的才幹、勢力、稟賦如何,如果他不受人愛而死去,他的生命對他一定是失敗的,而且他的死亡是恐怖的。」
有時,他以諷刺辛辣的口吻道出人類行為的荒謬。像是一戰期間人人忙著抓「內奸」的事──「二十年來范爾先生在撒玲娜做裁縫。他個子矮小,圓圓的臉,有一個叫你發笑的口音……誰也沒介意他的口音,直到戰爭發生之後,突然間我們知道了,那是德國腔……國民兵團不接納他……而且,誰願意穿一件敵人製的衣服?范爾先生整天坐著,沒有事做,於是他一次又一次地,大針縫著,摺著同一塊布料。」以往的好鄰居用盡各種手段凌辱他,甚至燒了他的房子來「揚眉吐氣」。這波抓內奸的潮流延燒到下個城鎮,「他們把一個他們認為是德國人的波蘭人全身塗上焦油,上面沾上羽毛。他講話有德國腔。」這樣的事情現在是不是同樣還在發生中?
史坦貝克甚至對青春期過於絕對的心理有深刻的洞察:「有時候我想,世界在這個時期更厲害地考驗我們,我們轉向內心,恐怖地觀察自己。但那不是最壞的。我們以為大家看透我們的心,那時候汙穢的心思是非常的髒,而貞潔是那麼雪白。……只要等一些時候,它就會過去……試著去相信,事實並沒有你現在所看到的那麼好,或那麼壞。」
史坦貝克對世事的洞見散見於字裡行間,彷彿靈巧溫柔的手指,輕輕觸動你的心弦。
4. 史坦貝克的家族史
《伊甸園東》也是史坦貝克作為一個父親寫給兩個兒子的家族史。書中這個來自愛爾蘭的漢密頓家族,就是史坦貝克母親的家族,山姆是他外公,奧妮是他的母親,書裡提到的那個約翰就是他自己。史坦貝克憑借相片、記憶和家族裡流傳的軼事,塑造出這家人活靈活現的形象。那是他最引以為傲的家人,也是他的根源。
故事中的特拉斯克家族是虛構人物,但同樣反映了史坦貝克的生平。亞當.特拉斯克是以史坦貝克父親的形象為本──憂鬱、消極、疏離,對自身充滿失敗感。而內心扭曲的凱塞,則有史坦貝克第二任妻子格溫的影子。故事中,亞倫因父親投資失敗遭同儕取笑,卡兒因青春期的躁動不安而夜間遊蕩街頭,這些都是史坦貝克青少年時的痛苦經歷。
小說的發生地撒玲娜谷,是史坦貝克最深愛的故鄉。第一章的第二段「我記得孩提時給草葉子和無名花卉起的名字,我記得什麼地方蟾蜍可以居住,夏天什麼時候鳥兒啼鳴──哪一種樹和哪一個季節有著什麼氣味──居民是什麼樣子,他們怎樣走路,甚至記得他們身上的氣息。在記憶中的香味是非常濃郁的。」是他的肺腑之言。撒玲娜養育了他,而他以大作家的手筆為撒玲娜留下永恆的紀錄。
對「史坦貝克」作者本人感到好奇的讀者可以藉由《伊甸園東》認識他。
5. 一窺19世紀下半至一戰時期的美國
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,可以在書中讀到美國社會自1860年代南北戰爭後到一戰期間的演變。史坦貝克細膩地勾勒出當時庶民生活的樣貌──當時的人們把貨運列車當交通工具,甚至坐在司機旁邊聊天。妓院是被默許但不能公開談論的存在,它甚至是一種保護女性貞節的矛盾機構。女性唯一體面的工作是教師,而教師是鄉下家庭爭相提親的對象。美國西岸正要發展起來,居民們都充滿希望。農作物產地正開始試驗將農產品運到城市、甚至運到東岸的可能性。海外移民來到美國的家庭會叫女兒到美國家庭裡幫傭,學習英文、美國烹飪和禮節,進而成為美國男孩垂涎的結婚對象。
史坦貝克為了如實重現那個時代的樣貌,他花了一年的時間蒐集並閱讀撒玲娜圖書館典藏的報紙、雜誌和各種文獻資料。他筆下的歷史是活的、切身的,讓人彷彿穿越時空置身其中,想當時的人所想的,體驗他們所體驗的。
那是一個混亂狂奔的年代,用史坦貝克的話說:「當日西部的事,繁不勝數,很難知道該從哪裡開頭。提起一件就得撇下數百件,問題是應該決定從哪一件開始。」而他深厚的敘事功力,成功地讓讀者嚐到了那個時代的滋味。
以上提出《伊甸園東》的幾種閱讀方式,也邀請各位讀者提出自己的發現驚奇囉!
‧購書連結傳送門‧